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90后女子难耐过度关爱将父母拉黑 遭其质问大吵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方璟能 许健楠   2014-07-18 08:52:00

关键词: 旅游攻略 父母长辈 女子 手机软件 拉黑

  周围的朋友们纷纷表示疑惑,为何以前几乎不使用电子产品的父母,在他们上了大学后都赶潮流地用起了“微信”?一时间,微信好友里涌入了大批长辈,让他们有点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了家庭矛盾。

  一周前,在市区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90后女生陈筱丹(化名)一气之下,就在朋友圈里把母亲的微信给屏蔽了。

  “我多买几件衣服,穿起来晒在朋友圈里,我妈都会在下面评论:‘又浪费钱’。”这让她非常扫兴。有一次,她转发了一条马尔代夫的旅游攻略,母亲第一时间给她回复:“又要出去玩呀?”偶尔在朋友圈里发泄一下郁闷的情绪,母亲总会充满关怀地问:“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跟妈说说?”母亲的关注,已经成为陈筱丹的一种负担和压迫感,她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私人空间。

  把母亲的微信拉黑后,她有一种世界终于清静了的感觉。不过,才过了两三天,母亲突然发现女儿的朋友圈有些反常,一直没更新,以往可是每天都会发动态的。上网一搜,发现有一种可能,朋友圈被女儿屏蔽了。

  于是,她便去质问女儿:“好端端为什么要把我屏蔽掉?长大了,厌烦父母了是吧?”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无休止的争吵。

  爹妈加微信:孩子们纷纷吐槽没隐私

  父母用微信接近孩子、关心孩子的这种方法,子女多是不领情。罗女士的儿子告诉记者,自己有两个微信号,一个给父母长辈看,另一个是与朋友分享情绪的,但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不依不挠地找茬,所以他只能用上简单粗暴的“拉黑”方式了。

  “爹妈加了你的微信,你怎么看?”记者向一些80后、90后抛出这一问题,反对的声音几乎是一边倒:“二话不说,直接屏蔽。”“指定人可见。”“默默忍受尽量不发状态,或者跟他们一样只转发心灵鸡汤和养生宝典。”

  一些95后被采访者的观点也是一样,大多数人都表示不愿意和父母长辈分享自己的心事:“简直没有自己的隐私。”“微信好友里有太多的初高中老师和亲戚长辈,不好意思删,无奈之下只好少发一点动态喽。”一个名叫“达达”的大学生这样说。为了躲避父母的眼睛,他干脆注册了三个号,玩起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把戏,真正敞开心扉是另外两个微信号。

  另一方面,有不少被采访者抱怨,平时父母经常会转发一些“新骗术大全”、“常见致癌零食”、“女孩应懂的十个道理”给自己;在朋友圈里发一张与女友的合照,还会被母亲指责有了对象忘了娘;晒一张吃泡面的图,母亲又迅速评论,不要老是吃垃圾食品,多吃些新鲜蔬菜与水果;偶尔臭美发张自拍照,母亲也会及时地泼上冷水:“不要臭美了,快去学习吧。”百般无奈之下,一些子女只能默默地点击“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或是选择在微信圈里沉默,把想说的话都留在没有父母的腾讯空间里。

  父母观点:想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思想

  从前,市民罗女士对手机软件一窍不通,只是偶尔用来打打电话,接触微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多了解了解儿子。罗女士抱怨,原本就不喜欢与自己沟通的儿子,上了大学后很少给家里打电话,一年两次的假期被实习、与朋友出去玩占据了一大半时间,回家后也是捧着手机抱着电脑,关系疏远得像是远房亲戚。罗女士于是学会了使用微信朋友圈,偶尔看看有关养生方面的文章,更多的就是时常关注儿子的动态。她说,也只能通过这种渠道看看儿子最近在干什么,“只是想了解他,和他沟通,缩小代沟”。但是有一次儿子在上课的时候发了一条状态,罗女士一句“不认真上课,还玩微信”的评论让她遭到了儿子的“拉黑”。罗女士摇头道:“无奈伤心,但是也没有解决办法。”

  罗女士说,不仅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其实父母也需要子女的关爱。

  丰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平常不太善于表达对父母的关心,也很少主动问候父母,但是当丰女士在朋友圈里偶尔发一条表示心情压抑郁闷的状态时,儿子却会及时地在微信平台上给她一个问候。“儿子的开导还真能打动我的心,沟通确实很重要!”丰女士还表示她的朋友中,绝大多数的孩子不愿加父母的微信,可能是怕父母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方式,代沟肯定是会有的。

  当然也有例外的。在金华一高中任教近20年的邢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久了,让她很擅长与孩子沟通。对于父母加孩子微信,她是这么认为的:“作为父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于和孩子沟通,不失为与孩子做朋友的好手段。”当问及为什么子女都如此抵触加父母的微信,邢老师笑着说道:“中国文化积淀的结果。许多父母都认为你是这个家的,我应该完全掌控你,作为孩子就应该服从我。然而孩子逐渐长大,想有自己私人空间的愿望越发强烈,自然就不愿意父母出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邢老师表示,自己一直试着与儿子以朋友的方式相处,所以现在能在朋友圈里和儿子轻松自如地调侃了。

  心理专家:父母应给孩子更多的私人空间

  金华二院心理专家黄恩认为,父母“混进”子女的朋友圈,关注孩子的动态和心态,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关心孩子的方法,应当给孩子更多的私人空间。

  他说,孩子在经历青春期之后,同伴对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家长和老师对他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变得独立起来,需要有私人空间,并且不希望父母更多地干涉。

  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一种关切和担忧,但是孩子并不想让自己生活在玻璃罩下面,这样的微信监控要不得,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孩子的自由度相对越大,孩子自己的安全感也会越强。父母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学会自律,自我管理。(方璟能 许健楠)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