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一代海水稻开始插秧了 预计11月收获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7-05-08 08:55:00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海水稻真的来了。5月7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青岛国际院士港举行揭牌仪式,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主任、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院士为该中心揭牌。记者随后来到白泥地公园内的海水稻研发实验基地探访,实验田里也已开始播种、插秧,稻苗有标识了信息的“身份证”方便追溯,并通过海水与淡水配比的梯度慢慢过渡,让稻米的耐盐碱性状一步一步获得。据了解,预计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就可以同大家见面。
试验田里,工作人员正在插秧。
三年内研发出耐盐碱水稻
据介绍,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于2016年,由青岛市政府、李沧区政府与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而成,研发中心总部位于李沧区青岛国际院士港16号楼,海水稻研发实验基地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内。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目标是在三年内打造耐盐碱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设立了耐盐碱水稻育种及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遗传工程不育系杂交水稻技术和稻米品质与食味研究三个研发方向。
塑料棚里生产的稻子幼苗都有“身份证”。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介绍,在耐盐碱水稻育种及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方面,目前该中心已经承办第一届海水稻国际论坛,发起成立了国家海水稻产业联盟。在三年内,研发出可产业化推广的亩产300公斤以上,耐盐度10%左右的耐盐碱水稻种子,并在5~10年内利用稻作改良技术改造盐碱地和滩涂,为我国增加1亿亩良田,每年多增加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一个大省的人口。
在第三代遗传工程不育系杂交水稻技术领域,目前已经全面开展不育系改良和全面配组工作,第三代技术将面向全球30亿亩稻田,开展国际育种协作,争取在5-10年内实现10亿亩以上的“中国造”杂交水稻技术覆盖。
而在稻米品质与食味研究方面,该中心已经着手建立从水稻基因谱系研究、土壤改良、种肥药植保研究、稻谷烘干存储、加工碾磨过程、大米烹饪水量配比、烹饪曲线研究等全生命周期品质食味的软硬件研究平台,利用智能化烹饪终端,建立全国乃至全球稻米烹饪大数据云平台,打造全球首个分布式稻米口味互联网+研究平台。
海水稻种子。
第一代海水稻11月份收获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出任该中心的主任和首席科学家,4年的时间里,他带科研人员,提交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达3万多份,终于培育出可以在盐碱地和滩涂土地上大面积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呈弱碱性的碱生稻,以“袁米”命名并登陆互联网平台发起众筹,一个月的时间最终筹集2000多万元。
揭牌仪式。
目前,海水稻研发试验基地已完成播种工作,已播种147份海水稻,进行耐盐碱水稻筛选,其中619稻已经到了插秧的时节,这个品种具有高产、优质、耐盐碱的优良特性,预计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就可以同大家见面。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