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时隔20多年原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老员工盼重逢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刘玉凡   2017-02-08 08:41:00

关键词: 五金厂;工友;建筑;重逢;员工

  

  工厂老照片。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玉凡 报道

  半岛都市报2月7日讯 新春伊始,家住市北区的王建国心里的一个愿望越来越强烈,那就是与阔别数十年的老工友们重新团聚。65岁的王建国曾在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工作,工友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十多年前,工厂改制员工分流,许多工友失去了联系。如今,退休在家的他特别希望能重新与工友们聚首,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年我们厂主要生产插销、纱布和锁等产品,最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位工人。”王建国告诉记者,“现在年纪大了,很多同事好多年没见面了,就想聚一聚。”王建国介绍,五金厂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最早由私营业主组成,取名“大陆五金厂”,公私合营后收归国有,更名为“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

  “五金厂最早的时候是作坊式经营,车间和门头横跨市南和市北两区,有‘十几条马路、几十个门牌’的美誉。”王建国回忆,1958年大炼钢铁时,工厂新进了一批工人,给工厂增添了活力。“1968年,工厂又招了一批高中、初中毕业生,因为厂房的局限,工厂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小白干路144号新建了厂房,形成规模生产后,又新招了1970届的高中、初中毕业生。”王建国介绍。   记者了解到,当年,随着下乡知青返青,五金厂又吸纳了120多名知青就业,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当时,我们工厂的效益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门窗合页曾出口到欧美,汽车配件生产突飞猛进,还引进了防火卷帘门生产线,占了不小的市场份额。”谈到工厂昔日的辉煌,王建国颇为自豪。他说,直到如今,不少老员工仍然保存着当年的奖状和获奖证书。

  “当年,大家都没有挣钱的概念,只有卖力干活的想法,希望多为国家做点贡献,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五金厂的一位老员工介绍,那些年,大伙互相照顾,有难同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有一次,工厂的高炉倒了,上千度的铁水一直往外淌,危急时刻,一位姓田的工友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及时堵住了漏点。还有一次,一位销售工人得了急性胰腺炎,厂领导开完会后,大家踊跃献血,全体职工都报名了。”王建国回忆。  

  据了解,1995年左右,五金厂改制,工人分流,从此不少工人失去了联系。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大多数工人早已退休,还有不少老员工已至古稀之年,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与老工友重新聚首。

  “企业没了,工友们的感情还在,每当想起小白干路144号的‘新工地’,总是感慨万千。”王建国说。“现在我们已经联系上了120多位老工友,准备过几天一起见个面叙叙旧,还有好多老工友没有联系上,希望通过半岛都市报这个平台,让大家重新相聚。”王建国说。

  如果您曾经是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的一员,或者您身边有曾在该厂工作的亲友熟人,都请拨打本报热线96663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帮他们圆梦。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