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未到购物车已满 市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
来源:青岛早报 2016-11-08 07:48:00
又到一年双11,“剁手族”们为即将到来的网购狂欢节摩拳擦掌。看到价格优惠或商家活动,“剁手族”们立即点下鼠标,在欣喜与冲动的瞬间付款。但当他们打开包裹后发现花时间淘来的“宝贝”却不得心意、毫无用处时,只能将其束之高阁。一边是花钱时的兴奋,一边是花钱后的懊恼,“剁手族”们的双11总是过得有些纠结。近日,记者接连采访多名热衷于网购的市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超额”网购经历。
提前一个月在网上“扫货”
10月7日深夜11点,家住开发区的李文心已经在电脑前逛了3个多小时,仍无困意的她还在为双11做功课。逛到一家品牌美妆店时,本想买卸妆水的她却被一款口红吸引住,双11期间,该款口红的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几十块钱。李文心果断拍下口红,付了10元的预付金,等着双11当天付全款。可她抬头一看,桌子上还放着好几支去年双11抢购的口红,虽然已经拆开,但买来后却发现实物和图片有差,颜色又不适合自己的肤色,好几支连用都没用。因为今年拍的很多“宝贝”都是付了预付款,要是双11当天不买连预付款都没法退。李文心只能赌一把,希望口红的颜色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去年双11,她趁着打折,还抢购了好几件衣服。到货后,粉色大衣太嫩,不适合;牛仔裤太瘦,穿不上;鞋子太大,不跟脚。李文心本想都退了,可又赶上公司年底特别忙,生生给拖到最后退货期限也没退成。还有网购的坚果、零食都成了压箱底的,受了潮不能吃。李文心说,双11还没到,她算了算光是每件10到15元不等的预付款,就已经支付了近500元。
双11未到购物车已满
家住市北区的何蕊是个不折不扣的网购族。尤其是去年双11期间正巧是自己在做月子,几乎每天都是在买买买当中度过。“怀孕的时候,因为不知道是男孩女孩,很多东西买起来拿不准,生下女孩来以后,买得那叫一个‘稳准狠’。”何蕊笑着说,女宝宝的衣服、尿不湿、奶瓶、奶粉、衣服、钙片……一样也不落。双11过后家里的门铃总是响个不停,只要一响,婆婆就知道又是快递来了。
当时何蕊最喜欢买童装,正巧自己喜欢的一个美国品牌在双11期间做活动,一看网上的价格比实体店便宜近三分之二。当时她就一口气买了十几套,鞋子三双,头饰5个,花了500多美元。可等了一个多月,包裹才漂洋过海寄到家。可看到包裹后,何蕊傻了眼,买的衣服实在太多。而现在大部分衣服还躺在衣柜里,有的甚至没穿过就小了。
“虽然去年买东西吃了不少亏,可还是忍不住给孩子买。”何蕊笑着说,今年双11还没到,购物车里就已经满当当了,里面还包括孩子需要的奶粉,可去年买的奶粉现在都还没喝完。
每天收快递持续一个月
“我就是特别享受收包裹的感觉,就像每天过圣诞节一样。”已经有8年网购经历的魏婷算是资深 “剁手族”。从10月底,她就已经开始为双11采货做准备。为了能拿到最低的折扣,她还特意给自己的手机上了闹钟,只要一到整天,她就立马上天猫抢10元的优惠券,现在已经攒了300多元。就等双11当天都花出去。
而这一段购物经历,最让魏婷兴奋的就是收货拆包裹的时候。“去年‘双11’我一共花了近2万元。 ”魏婷说,除了一部8000元的笔记本大件,其余的全是衣服、包、化妆品等杂七杂八的东西。一过完双11魏婷就开启了收货模式,之后的一个月,魏婷每天都会收到包裹。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全是快递师傅打的电话。往往是刚拿了一个件,凳子还没坐稳,就又跑下楼去拿另外一件。碰到自己出去跑业务,就只能给同事打电话帮忙去拿。
直到12月底,魏婷还收到了双11的包裹。拆开一看才想起来是自己在网上买的大衣,因为是预售,商家说要30天后发货。 “要不是到货了,我都忘了自己还买过那件衣服。 ”魏婷笑着说。
大妈也加入抢购潮
“你看我的购物车,2件羽绒服,一个电饭煲,还有拖鞋……”今年刚退休的刘大妈俨然就是一个网购潮人。实际上,她的网购历史并不长,始于2015年。去年双11前,她跟着女儿学会了网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家里从面巾纸、咖啡杯到餐桌、充电宝、保温壶、热水器等,都是她从网上买来的。“去年没退休的时候,到了双11整个办公室都在讨论买什么。 ”刘大妈说,大家都在说自己在网上看了什么便宜宝贝,相互发链接。遇到商家满180减100,刘大妈一口气买了20大包卫生纸。为了和同事拼单,她又买了10多包别的品牌的卫生纸。“现在出售老年人衣服鞋帽的实体店已经不多了,而且这些实体店小而分散,老年人的腿脚不方便,在网上买更方便。 ”家住市北尚乐城的魏大妈告诉记者,她在社区组织的电脑培训班学会上网,也跟着年轻人一起在网上 “秒杀”。自己在家无聊的时候,就逛逛淘宝,为了能买到便宜货,一种产品的货,她能逛上30多家店。 “去年我在一家店里花99元,买了50多种东西。”对于那次购物魏大妈颇为得意。
过度消费是种不良心理
一到双11就控制不住自己买买买,可总是买回来一堆并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不知不觉间花费大量金钱,回头一看账单又懊恼不已,而对于这样的购物体验不少人深有感触。青岛大学心理学博士陶明达表示,过度的消费其实是一种不良心理的表现。除了一部分是平时购物欲的一种释放,有的可能还来自于不良情绪的一种宣泄,是一种强迫性的购物。从购买者本身来说,有的物品并不是自己非常需要的,但看到商家的宣传、来自朋友的购买影响、从众心理以及攀比心理的影响等,可能就不自觉地买多了。此外,有的购买行为则完全与需求无关,更多的是来自于工作上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在无处宣泄后,通过消费这种方式来输出。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为自己消费设置一些障碍,防止自己乱买。例如放在购物车要求自己3天后再付款,设置复杂的支付密码等。对于家人来说,劝解“剁手族”最好的方式不是强硬指责或者对抗,而是主动参与到网购中去,可以适度控制对方的网购资金。如果发现,是因为周围的压力导致通过消费来减压,家人最好给予及时的沟通,用更健康、更科学的方式帮助其减压。
陶明达建议,有网购成瘾倾向的市民,尽量少宅在家里,多去人多的地方,并且多运动,加强和大自然的接触;在冲动购物前,反复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多用现金消费,还应养成随时记账的习惯。
理性购物注意保留证据
如今,网购成为许多年轻市民的首选,双11期间各大电商也推出力度不等的促销措施刺激网民“狂购”一把。针对即将到来的双11,市消保委的工作人员为消费者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网络购物要理性选择、科学消费、依法维权。
首先要慎选电商。尽量选择大型、成熟的购物网站或官方网站及信誉度较高的卖家,关注网店的信誉级别和购买者的评价,选择信誉级别高和网购评价高的网站和网店。在购物过程中细心查看对方网址是否为官方网址,不要轻易打开一些非法链接。
其次,在购买前对商品要进行详细了解、比较,不要被低价迷惑而盲目下单。要货比三家。特别是对于降价、甩卖、清仓、最低价、打折等商品更要认真辨别、仔细对比,核实优惠折扣的真实性,避免被虚假打折行为所蒙骗。付款时要坚持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要与卖家私下约定其他交易方式,不要轻信、接受任何直接汇款至个人账户的理由及要求。
另外,消费后要保留证据,消费者应注意截取宣传网页,妥善保管订货单、发货凭证、发票等购物凭证,同时注意保留对话截图,以便产生纠纷时提供给电商平台客服。在需要退货时注意保留退货凭证(快递单号等),消费者一旦与电商产生纠纷,可以通过客服网络平台发起维权投诉,也可以向网站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消保委组织等投诉维权。 本版撰稿 记者 樊蓉
责任编辑:孙亚楠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