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炒茶人坚守大山五十载 创新6种绿茶工艺
来源:大众网-城市信报 2016-11-03 14:19:00
茶香四溢,甘醇满堂。明亮的火焰在炉灶里跳跃,翠绿的茶叶在热气中翻腾,对深居铁橛山的杨民斗和杨刚父子俩而言,种茶、炒茶,无异于一场神圣的仪式。1966年,随着南茶北引 ,杨民斗开始种茶、炒茶;2000年,创立自己的品牌悬泉茶;1995年,儿子杨刚接过杨民斗肩上的重担,一起摸索、创新茶叶的种植和炒制工艺……如今,五十年过去,杨民斗和杨刚父子俩依然倔强地守着大山,已创新出6种绿茶工艺、1种红茶工艺。
两代茶农坚守大山五十年
一路走至铁橛山,沿着狭小山道前行二十分钟左右,便能见到藏身于绿树高山间的悬泉茶园,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很是震惊:在远离人烟的山坡上,茶树与松树等相伴而立,树间杂草丛生 ,让人不免心生“荒芜”之感。“我们所坚持的是坚守自然,做野生茶树的品质。”
今年72岁的杨民斗和儿子杨刚是悬泉茶园的主人。1966年,南茶北引 ,正当青年的杨民斗开始种茶、炒茶。“我从7岁就看着父亲炒茶,闻着茶香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杨刚回忆说,“尽管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但真正做茶还是20年前才开始的。1995年,茶园承包到户,我正式跟着父亲学种茶、炒茶。”
潜心钻研创新炒茶新工艺
杨刚至今仍然记得,他学的第一个炒茶工艺是炒青,“那一年,我们爷俩用两口锅炒制出500斤茶叶。”杨刚告诉记者,为了推广茶叶,他背着装满茶叶的提包,到工厂、企业、单位,让他们免费品尝。“没有机械,全是手工炒制,有时炒茶时都能睡着,但当泡上新茶时,心里总会长舒一口气,真好、真香!”
1996年,杨刚和父亲摸索出毛峰工艺,“我们针对茶叶工艺,自己做了烘干机械。”杨刚说。1998年,杨刚和父亲引进了部分机械,“当年我们炒制的绿茶,在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杨民斗回忆说,渐渐地,茶场名气越来越大,“只要茶包上盖上我的名字,消费者就认可这茶叶。”2000年,杨民斗和杨刚对茶叶重新进行了统一包装,命名为“悬泉茶”。
但做茶之路并不一帆风顺,“我们创新出一种新的工艺,清香中带着花香味,但无奈的是消费者并不认可,2001年此工艺的茶叶产量仅10斤,基本没有利润可言。”杨刚告诉记者,但他和父亲并没有放弃过这种工艺,2010年,此工艺的茶叶获得青岛地区特等奖。“这对我们鼓励很大,任何茶叶都需要创新。”
回归传统未改初心保质量
“茶叶的工艺不同、形状不同、香气自然就不同。”杨刚说,二十年来,他和父亲一直在不断创新工艺,如今仅绿茶便有6种工艺,“碧兰、春早、香茗、毛峰等。”杨刚说,2014年茶场开始研制红茶,2015年进入市场,“以俏佳人命名。”
如今,茶树的“野味”日趋淡化。而杨民斗和杨刚却潜心钻研,在茶山上营造一个类野生的种植环境,让茶树自由生长。“你看,这茶树几乎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不施肥,不打药,追求茶叶的自然品质。”杨刚告诉记者,如今悬泉茶场有300亩茶树,其中150亩茶树是1969年南茶北引种植的,从未进行裁剪。“茶场的顾客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大多是慕名而来,或是二三十年的回头客。”杨刚说,这正如他和父亲杨民斗所坚持的那样“未改初心,坚守传统”。
文/图 记者 丁一 通讯员 李玉华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