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朋友圈变身购物圈唯恐杀熟 友情需求遭绑架

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   作者:   2015-04-07 07:52:00

关键词: 微商 支付宝 购物节 遭绑架 变身

   最近有消息传出,微信官方打算将朋友圈“一分为二”,新设一个“购物朋友圈”,这被视为腾讯发力微商、并努力使其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微商越来越多,营销的手段和技巧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微商刷屏,到现在出现了“合理分销”、“故事营销”等多种形式。微商们销售的商品以“海淘”快消品居多,如化妆品、食品等,而这些商品在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中也往往能买到。那么,朋友圈营销和传统电商相比是否有优势?朋友圈内的消费“强需求”存在吗?朋友圈卖货是否会造成“友情绑架”?

   朋友圈营销和传统电商比是否有优势?

   微商营销灵活性更强VS朋友圈购物维权难

   于 翔

   从最初的微商刷屏,到现在的故事营销,可以说,微商们只要提升“情商”,完全可以契合为社交而生的朋友圈生态。在朋友圈内,微商如果将商品的采购、来源等细节展示的足够详尽,并配以生活化的传达形式,是能够被大部分好友理解和接受的。这恰恰体现了微信作为社交平台在电商领域的潜力。尽管现阶段,在支付保障、维权制度等方面,朋友圈交易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但与传统的电商平台相比,朋友圈营销天生就有优势,商家在拉近与用户距离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孙 欣

   与专业的电商平台相比,微信朋友圈内的商品交易过程存在较多漏洞。首先,交易付款时直接将款项打入卖方账户,并没有类似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来保证后续的收货等过程。其次,它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买家很难知道卖家其他的交易情况。微信作为以社交为主的平台,对于朋友圈内的个人代购、产品代理等都未形成完善的监管和准入制度,导致圈内商品的鱼龙混杂。而在法律上,由于朋友圈内的交易是个人之间的行为,属于偶发性买卖关系,而非经营与消费的关系,因此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买方如买到有问题的商品,面临投诉无门的尴尬局面。

   朋友圈内的消费“强需求”存在吗?

   朋友圈消费需求挖掘空间大VS市场容量小决定需求有限

   于 翔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再像以往那样趋于固定和理性。双十一等购物节的出现催生大批“剁手党”,就是很好的证明。人们刷朋友圈的本意,虽然是为社交不是为购物,但“耳濡目染”的威力是不可小觑的。微商们不断改进营销的形式,实质上就是在开发微信用户的消费需求,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成本几元钱的面膜能被炒到198元,这一案例充分证明,虽然在朋友圈语境中,人们的“硬需求”可能不多,但只要抓住客观存在的“软需求”,朋友圈微商依然大有可为。近来,微信官方围绕朋友圈电商,也是动作频频:先是推出了朋友圈广告,前几天又有消息传出,微信要将朋友圈“一分为二”,为微商们做生意专门设立“购物朋友圈”。高达6亿的微信用户基数,使得再小众的需求都可能形成一块大市场。

   孙 欣

   对于食品、面膜等大众快消品,消费者不论在实体和电商平台都能很便捷地购买,加之朋友圈购物的各种漏洞,因此圈内商家除了打“友情牌”之外,并没有绝对优势。有调查网站数据显示,约70%的受访者从来没有在朋友圈购买过商品;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可能在朋友圈购买商品。而“友情牌”也有很大局限,即必须是有一定情感联系的熟人。普通人朋友圈内的熟人一般只有几百上千人,市场容量十分有限;而且,每个熟人圈子里大都有不止一个“生意人”,这就使竞争更加激烈。虽然,未来微信有可能开放购物朋友圈,但是对大部分用户来说,社交始终是其首要属性。这就意味着,用户并未形成在微信购物的习惯。因此,6亿的用户基数有多少能转化为有粘性的购物用户,仍是一个未知数。

   朋友圈购物是否会造成“友情绑架”?

   在商言商,关系近更放心VS“杀熟”破坏朋友间感情

   于 翔

   在众多的微信好友当中,其实也有关系远近之分。消费者在朋友圈购物受骗的情况,多是购买与自己关系不熟的微商商品所致。现在,许多微商会通过使用美女头像、“自导自演”虚假好评等手段迷惑消费者,如果不加以辨别,很容易上当受骗。不过,在商言商,已经成为很多朋友之间的相处准则。真正的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度较高,再加上“人情社会”的影响,发生买卖行为时,消费者会相对更放心,出现纠纷时调解起来也比电商方便。尤其对农民们来说,朋友圈是一个非常好的农产品自产自销渠道。许多没有能力在淘宝等专业电商平台上开店铺的农民,可以通过朋友圈推荐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也可以树立起口碑。

   孙 欣

   朋友圈内做生意,毫无疑问就是对友情的一种利用。圈内卖东西的人,大都通过朋友圈“刷屏”或是一对一消息的方式发送大量商品信息。这就相当于每天强行向朋友推送各种广告,而朋友则可能出于“人情”的考虑,不忍将其“拉黑”。在长时间狂轰滥炸之后,有人会迫于友情的压力,而不得不“意思意思”,买上一两件。生意虽然做成,但心里难免不会产生一些“小疙瘩”,影响朋友间以后的交往。而有些人,甚至利用朋友间的感情和信任,在朋友圈内以次充好、兜售假货,最后以一句“我也是被代理欺骗”不了了之。碍于情面,作为买家一方可能不予追究,但朋友间或许也就此分道扬镳。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