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即墨古城改造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3-08-22 07:59:00

  原标题: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图)

    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

  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

  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

  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 

  早报持续关注的即墨古城片区改造工程又有喜讯传来: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改造初步效果图新鲜出炉,返璞归真的古代建筑设计,成为市民热议话题。古城改造将以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即墨老县衙为中心,建设一座古香古色的千年古城,改造范围内60多处百年古建筑被划为保护区保留。改造后,即墨将恢复千年商都的模样。目前在古城区居住的4700多户居民已经开始抓阄分新居。 

  古城规划图引关注 

  “这就是将要建成的古城区模样,这上面的街道和建筑,和古代的一模一样,到时候即墨就会成为青岛北大门最大的古城风景区了。”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即墨中山街与东关街交界处的即墨古城片区改造工程指挥部,刚出炉的古城初步规划效果图摆在大院内,供市民观赏并提建议。一幅幅带有古典韵味的效果图,一下子将即墨这座古城又带回了千年之前。记者注意到,古城设计效果图上有古街牌坊、古代小酒楼、茶楼,还有古城楼、商铺、钱庄等。 

  “这只是古城初步的规划效果图,将来也许会根据新的情况对规划进行修改。”指挥部工作人员说,初步规划图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目光,大家都非常期待即墨古城能快点建成。据介绍,古城核心区以保存完整的即墨老县衙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一个占地约400亩的古城区。 

  记者了解到,在古城改造中,即墨将依据大量的古城老照片和历史记载等史料,按照原来的古城模样进行建设。具体的规划及效果图将会统一发布,整个建设的周期预计为3年。 

  居民抓阄分新居 

  除了古城核心区建设外,在这里居住的4700多户居民将全部回迁搬进新楼。据介绍,涉及古城区改造的居民区将设计建设专门的回迁居民安置区,从上周开始,居民分房抓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原来的即墨中山街众多商铺已被拆掉。 

  “今天抓阄分房,心情格外高兴。”古城片区居民杨先生告诉记者,此前他一直住在破旧的平房里,盼着住上楼房已经盼了40多年了,现在心里非常兴奋。据悉,6个安置区的抓阄工作将持续12天,整个抓阄过程完全公开,专门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代表共同监督。 

  60多处古建筑将保留 

  据介绍,即墨有六七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有25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有1400多年的建城史,有600多年的海防史,更有自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商业发展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记者在拆迁区域内看到,古城区有不少房子都是古香古色,上面还有很多精美的雕刻,砖瓦虽然历经多年风雨的洗礼,但是仍然保存完好。 

  记者注意到,在拆迁现场,许多古建筑上都写着很大的 “保护区”三个字。据古城片区拆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城在拆迁时不会简单地用推土机一推完事,对于需要保护的地方,会用手工一点点拆迁,对有价值的砖雕瓦将会有选择地统一编号,再用于古城重建,保证古城原貌。即墨文化部门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跟随指导,以防止破坏有价值的文物。此外,禁止任何个人和单位在古城拆迁中擅自拿走或破坏文物,包括古城的一砖一瓦。另外,古城改造工作中,他们还将60多处具有古建筑风格的老式建筑完整保护起来。据即墨博物馆专家介绍,这些古建筑最古老的算是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即墨老县衙。另外,像清代的五福巷等百年古建筑,也将得到很好地保护。 

  古城千年历史将“进城” 

  记者了解到,即墨历史悠久,自隋朝建即墨城,历经明清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变迁,具有14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一座具有众多古建筑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也必将成为未来即墨城市发展一笔宝贵的财富。 

  古城区改造前,即墨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演变、建筑分布、历史人物、民俗文化、经济兴衰、实物征集六个方面,其中,历史演变包括古城区的四至、规模、整体布局情况、老街规模、历史传承、隶属关系等内容。建筑分布包括古城区以前古建筑的规模、整体布局、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建筑特点、建筑匾额、楹联、附属物、标志性建筑包括县衙、古牌坊数量及规模、老胡同、庙宇、作坊、商铺、教育、教堂等;现存古建筑的规模、数量、分布、权属;现在古城区的建筑情况。历史人物方面包括即墨县令及其传说故事;与古城有关的名人及其家族变迁。而这些人文历史史料,都将纳入古城规划建设中,并编辑古城历史文化书籍,制作古城三维动画,展现古城历史演变。 

  名词解释 

  五福巷 

  五福巷又名当铺胡同,原为道光年间一名姓丁的黄县人开办的当铺和钱庄,主要典当衣物、首饰以及生产资料等。1921年左右,因兵荒马乱,无法经营典当业而关门停业。后被5家富户购置,按统一格式改为民居,巷内的建筑模式和形式基本相同,大门内有两处院落,各立门户,称五福巷。 

  老县衙 

  坐落在即墨城中山街东端路北立法街29号的市博物馆后院。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迁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了。历经沧桑,城内的古建筑大都随岁月的流失而烟消云散,惟独县衙的一至三堂幸存下来,成为山东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县衙。

初审编辑:赵永刚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