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3+4"招生录取141人 市区报名火郊区遇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单俊楠   2013-07-25 08:34:00

  

  记者7月24日从青岛市招考办获悉,青岛历史上的首次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录取已结束。全市共报名257人,而三所职校试点招生从中录取了141名,竞争比较激烈。好几名570多分的高分中考生都被录取,由于市区报名情况明显好于郊区,在市教育局统一调剂下,三所职校都增加了市区招生计划。

  录取情况一览表

  市区火郊区冷,空出59个计划

  今年青岛有3所中等职业学校获准与青岛科技大学开展“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分别是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数控技术专业、青岛电子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青岛华夏职教中心会计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为40人 、50人、50人 。青岛科技大学衔接的本科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

  记者从录取结果表发现,三所学校都追加了市区招生计划,三所学校原本市区总共只计划招收34人,结果录取人数为94,足足增加了60人。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市区原招生计划数为2人,但实际录取数为32人。华夏职教中心市区计划招生数为16人,录取数为23人。电子学校市区计划招生数为16人,录取数为39人。

  相比于市区报名火爆,郊区报名则比较冷清。三所学校在开发区、即墨、胶州、城阳等都出现了零报名情况,空出来的郊区招生计划就被调整到市区进行招生。市招考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招生政策,市招考办是按分区(市)招生计划进行了录取。市内三区以外的区(市)有59个招生计划未完成,其中会计专业7人,计算机应用专业23人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9人。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最后录取数还比计划数多出1人 ,从而使实际录取人数达到141人。

  揽到高分考生,学校挺满意

  所谓“3+4”分段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高校“上下贯通”的一种形式。具体培养方式是选拔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试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习3年后,经考核测试进入本科大学学习4年。通过7年学习,由参与试点的本科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统筹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以此系统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入校时虽然是职校生身份,可毕业却能拿着和普通本科生一样的文凭,而青科大对应专业都为本科一批专业。

  避开高考坐上“本科直通车”,这对于不少中考失利考生来说无疑很有吸引力。记者采访获悉,今年好几名570多分的高分考生都被录取,而往年这种成绩考生是根本不可能考虑报考职校。“我们学校录取了两个575.5分的考生,今年生源质量非常好,学校很满意。”华夏职教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校在市区录取最低分为556分 。

  青岛电子学校今年录取最低分为534分,是三所职校中最高的,市区最低录取分为547分。“今年我们也录取了两名570多分考生,而且市区学生主要录取分数段在550分左右,由于市区扩招人数较多,拉低了最低录取分,但总体情况很理想。”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表示,此次“3+4”分段培养整体招生准备时间很紧张,但招生情况这么好,说明了这种全新培养方式已经获得了部分考生和家长认可。

   考生如何培养,方案待协商

  此次录取结果可登录市招生考试信息网查询,网址:http://www.qdzk.gov.cn。被录取的考生要于7月25日到录取学校办理确认手续。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经考核测试进入本科高校学习,学业成绩达到相应标准取得青岛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与参加普通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区别。

  在首次招生结束以后,如何培养这批考生并保证质量成为关注焦点。“我们还将与高校进行积极对接,最终敲定七年一体化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七年以后。肯定不是原先普通职校培养模式,但在职校阶段会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崔西展认为,“3+4”培养模式对于职校和普通本科院校都是一次难得契机,可以取长补短,比如不少本科院校都存在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而中职毕业生虽然就业不发愁,可工作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学历瓶颈,而“3+4”培养模式正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记者 单俊楠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原标题:青岛"3+4"招生录取141人 市区报名火郊区遇冷

初审编辑:徐丽丽
责任编辑:孙亚楠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