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蓝色硅谷又来大腕 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将落户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3-05-20 08:30:00

  原标题:蓝色硅谷又引来大腕 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将落户

  “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将落户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紧邻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面积达1600亩。记者昨日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科技园内重点建设“一院、二基地”:“哈工大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中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基地”和“青岛哈工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在市政府的3000万元引导资金下,成立不低于1.5亿元的投资基金。

  定位:科技园将达到国际水准

  近日,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双方合作全面展开。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是以理工科为主、开放式、研究型、多学科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双方合作将围绕我市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目标,结合哈工大“深空、深蓝、深海”领域学科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蓝色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园区和区域协同创新平台。

  哈工大计划用5年时间在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建设1600亩“智慧先行、即插即用、全球共享、无缝链接、才智结合”的多功能交叉、国际水准的“哈工大青岛科技园”。

  研发:围绕“蓝色”展开合作

  “哈工大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及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高端装备、海洋仪表与船舶装备、深海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建设工程研发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从基础研究、核心与关键技术研究到产业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在这一方面,将实现研发单元的市场化,哈工大青岛工研院中引进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发单元,将打破传统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探索适合市场规律的管理运营模式,将科研工作市场化。

  交流:将促进中俄间的合作

  “中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基地”重点建设三项内容。首先,青岛市政府、哈工大与俄罗斯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将共同打造中俄国际合作中国总部,由哈工大发起成立的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简称ASRTU)”每两年在青岛组织举办ASRTU联盟年会,共同推进中俄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合作计划和项目协调与推进。

  另外,还将创建中俄国际创新产业园,加强中俄双方29所高校与大企业﹑大集团﹑大科研院所联系,构建阿斯图中俄科技合作立体化中心网,共同促进高端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同时共建中俄科技园阿斯图联合研究生院,面向青岛海洋与蓝色经济发展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才领域的中俄合作,必将全面促进我市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

  投入:组建天使投资组合基金

  “青岛哈工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搭建集“政、产、学、研、金、介”资源一体化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组建“青岛哈工大天使投资组合基金”,青岛市政府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出资额3000万元,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定向募集资金额不低于1.5亿元,共同发起组建该基金,用于引进培育园区内的科技型企业,构建国际先进的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金融投资与服务体系。

  研发投入的资本化是此次合作的最大亮点,我市首次与合作院校共同组建天使投资组合基金,政府3000万元引导资金,将带动的社会资源不低于1.5亿元,转变了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用股权投资的方式,通过哈工大专业化投资机构的运作,把高校好成果、好项目引到科技园转化,这种市场化、商业化的模式,更加适应市场规律的变化。

  规划:2015年建好一期园区

  “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具有其特殊性,创新了我市与高校、院所的引进共建模式,将全面推动我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入合作,根据规划,力争到2017年,将哈工大青岛科技园打造成青岛蓝色经济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产业示范基地。去年6月,即墨市政府已与哈工大签署创建哈工大青岛科技园项目合作协议,园区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内,2015年完成一期园区建设,2016年完成园区的全部建设。目前具体的规划方案正在与规划部门对接中。

  新闻内存

  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业方面,哈工大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 陈珂 通讯员 丁薇

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