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将组织防空演练 6处避灾场所可纳44万人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2-12-12 08:17: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明天,市政府将组织全市发放防空防灾警报音响信号的通告,全市范围内组织防空防灾警报的鸣响演练。然而,一旦出现灾难后,大家该到什么地方躲避,应急避灾场所里到底有啥设施,很少有市民了解。昨天,记者探访了青岛部分人防、灾难避险应急场所,发现物资、医疗、供水、供电、住宿等紧急救助十分完备。

  调查

  避灾所在哪 多数人不知

  “警报?干嘛用的?”“避难场所?都在哪里?”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对明天全市组织的防空防灾警报鸣响演练,几乎很少有人明白到底做什么用。市民王女士称,每年都会有一天,全市响起警报,但自己和身边人都感觉奇怪,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突发状况。市民孙先生告诉记者,他只知道每年会有一次“警报”,但警报长短、发布方式的不同到底代表什么意思,他并不明白。

  防空防灾警报每年只有一次,应急避灾场所却在不少地方都有指示标志,记者昨天采访发现,多数市民没有留意到设置在公园、空地上的“应急避灾场所”指示牌。“避难,去哪?学校好像可以吧。”记者采访过程中,市民孙先生表示,一些公共设施和区域应该就是可以临时避灾的地方。市民王先生是不多的几名能说出 “广场是避灾场所”的市民,但具体区域和位置他也说不出。调查发现,很多居民不知道原来应急避灾场所就在自己身边,这需要平日在普及市民的防空防灾和避难知识的同时,也更多地宣传岛城的应急避灾场所位置、区域。

  探访

  地下展馆也是人防工程

  从最早将地下人防设施改造为商业设施的龙山地下商城,到后来的即墨路批发市场,再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地下商业设施,大多在具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肩负着特殊时期地下人防设施的功能。昨天,记者进入青岛葡萄酒博物馆,近万平方米博物馆展区,随时可以为战时或自然灾害发生后提供避难应急。

  从延安一路一座依太平山而建的欧洲古堡式大门步入葡萄酒博物馆,眼前是一个长近200米的隧洞,从洞宽、洞高及拱形洞顶等特征判断,与当年挖掘的人防工程无异,但洞壁已经画上了与葡萄酒有关的浮雕图案及大幅油画。再往深处走,主隧洞两侧,大大小小的空洞被改成了琳琅满目的葡萄酒文化展区。经过长廊和红酒历史馆等展馆,再爬上一条狭长的楼梯,博物馆深处几个巨大的空洞也都被改造一新。“原先这里就是一处空洞,潮湿、阴暗,如今改造后,虽然部分空间被利用,但依然能够起到人防设施的功能,而且设施更加完善。”青岛葡萄酒博物馆工作人员于恺告诉记者,在改造过程中,他们在原先简陋的防空洞内安装了空调、重新布置了电、水、通风等设施,内部条件显著提升,平时作为葡萄酒博物馆,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时就可以转为地下避难场所。“平日里各种设施可以得到充分的维护,同时物资供应也有一套完备的体系。”于恺说,青岛葡萄酒博物馆有良好的物资储备和供应渠道。

  避灾应急场可以停飞机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已建成6处功能完备的应急避灾场所,分别为市南区八大峡广场(容纳3.1万人)、市北区海琴广场(容纳2.4万人)、李沧区文化公园(容纳5.5万人)、黄岛区市民文化广场(容纳2万人)、城阳区世纪公园(容纳15万人)和即墨市墨河公园(容纳16万人)。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八大峡广场公园,在公园的入口处有几面指示牌,分别标有应急疏散场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标示,其中一块示意图上还标出了应急厕所、应急照明灯设施的位置,在公园的多个位置,还放置着应急供水等指示牌。据介绍,八大峡广场公园平时是市民活动娱乐的场所,在已有的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功能基础上,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增建了应急避险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包括了应急指挥中心、避难疏散区、供电、供水、消防、简易厕所、物资储备室、卫生防疫室和广播等主要应急避难配套设施。一旦发生地震、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附近居民可快速疏散到广场中,得到物资、医疗、供电等基本救助。除此之外,记者看到,因为八大峡广场公园特殊的地理位置,广场应急设施还具备了直升机停机坪和码头。

  “有情况,就从这里广播,指挥大家疏散。”工作人员指着一栋二层小楼屋角上的扩音器说,应急指挥中心可以通过广播来维持避灾场所内的秩序,在二楼的一个房间里,则放置着帐篷、棉衣等应急物资。

  应急设备“潜伏”在身边

  记者从市地震局了解到,青岛临时应急避灾所已经达到了179个,全市每个街道办事处和社区都已经因地制宜设立了临时应急避灾场所,加上6处已经建成的功能完备的应急避灾场所和大型的露天场地,发生灾难后,可满足100万人临时应急避灾,基本能够达到应急避灾的要求。在发生特殊情况后,市民将会被临时安置在辖区街道的避灾场所,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转移至像八大峡广场公园这样的大型综合应急避灾场所。

  “有些应急设备平时用不到,但并非不存在,而是‘藏’在了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市地震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例如应急供水、应急供电等设施通常都有指示标志,但为了避免平日受到破坏,有的被隐藏在树丛或草地里。此外,一些广播设施也都放在了公园里的一些景观造型里,例如李村公园内,草地里的大蘑菇、海螺造型等就“藏”着广播系统,需要时可以通过这些设施来指挥公园内的人员疏散。

  在应急避灾场所内,许多设施是非常明显的,然而一些特殊、只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的设施却是大家看不到的。记者了解到,在李村公园内,除了建在地上的公共厕所外,在公园北门附近的树林里还设置了几个应急厕所。这些厕所没有任何指示牌或明显的标示,甚至在地面范围内根本看不到。这种厕所在八大峡广场同样具备,工作人员指着地面上一处排水沟说,这道沟一直延伸到海里,地下就有可供人使用的具有厕所功能的场所。“这些避灾场所里的厕所都在地下,平时用不上,因此大家看不到。”据介绍,“地下厕所”表面通常覆盖了泥沙和草皮,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说法

  应保护好避灾设施指示牌

  昨天,记者在八大峡广场应急避灾场所指挥中心看到,几块写有“应急避灾场所”、“应急供水”、“应急厕所”等指示语的标识牌堆放在角落。工作人员称,这些指示牌有的是因为大风等天气原因被破坏,但也有的是被人为毁坏。“这些牌都是铁质、铜质的,有些拾荒者看到后会悄悄拿走,很可惜。”在八大峡广场,常在公园里锻炼的孙女士告诉记者。“我们会定期组织维修、更换应急避灾场所的指示、导示设施。”地震局相关部门人员表示,指示牌被破坏,一旦在紧急情况下便失去了作用,无法引导大家正常疏散或快速寻找避灾场所,因此希望市民能一起监督,保护这些应急指挥的指示标示牌。

  链接

  基地能保5万人生活3个月

  今年10月,我市开建首个人口疏散基地,在发生灾害或局部战争时,可保障5万人3个月的安全生活。据了解,在人口疏散基地内,将配备先进的指挥系统、通讯系统、各种生活物资储备,一旦启用将发挥巨大作用。非战时的人口疏散基地可以照常进行经济开发,比如旅游、酒店等。在效用上,市人防办和黄岛共同建设的人口疏散基地,将能保障5万余名疏散人口的生活,时限能坚持到3个月,除了通过指挥和通讯等系统确保人员安全外,疏散基地还将保证物资、医疗保障,平时还将担负起一定的人防培训任务。据悉,在未来的两到3年内,我市将把基地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一旦发生局部战争或重大灾害事件,人口将从市区向该基地疏散。(记者 于顺 王建亮)

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