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社会

信用卡欠费遭暴力催收 有网友一天被辱骂20多次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徐新东   2016-07-28 14:25:00

关键词: 电话催收;信用卡业务;讨债公司;信用卡持卡人

     

  制图/谭云滨

  半岛记者 徐新东

  近日,央行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环比增长20.46%。多年来,各大银行“跑马圈地”,盲目追求发卡数量,这种扩张模式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记者了解到,为了追回欠款,多数银行选择外包的催收方式。随着监管的不断完善,整个行业正日趋透明,但催收行业暴力手段并未绝迹,总与“恐吓”、“谩骂”、“骚扰”等词汇相关联,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让欠款人还款?银行如何和第三方催收公司合作?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信用卡欠费遭暴力催收

  “我遇到了信用卡暴力催收,现在没法生活了,想求助一下媒体……”7月中旬,秦先生向本报反映了自己的遭遇,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秦先生说,他办了一张信用卡,因遭遇意外,信用卡欠费一直未能还上。事后,他向银行申请延期归还。“没想到,催收公司找上了门,他们的做法让我无法忍受。”秦先生说,两个月以来,天天有人守在他家门口,让他不敢出门。

  不仅如此,这些人24小时监视着他,期间还有人不定时地大声吆喝,“喊我的名字,让我还钱,甚至每天都敲打我们家的门窗。”

  秦先生说,他也曾报过警,可每次110民警来之后,这些人就全部躲进楼上或者楼下的某个住户家里。

  “最要命的是,我的手机号码可能是被他们设置成一种软件的骚扰对象了,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被这么折腾了两个月,我真感觉自己快神经衰弱了。”秦先生说。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因无法按时还上信用卡欠款而遭受暴力催收的事件频频发生。岛城一位名叫“银行给我条活路”的新浪博友连发多条微博来讲述自己遭遇暴力催收的经历。他称,自己办理过一张信用卡,后来因为生意不景气未能及时还款,催收公司的人一天打20多遍电话对他进行辱骂和威胁,有一次催收人员甚至让他学驴叫。

  记者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催收员又来电话:还钱还钱,我说我实在困难,慢慢会还上欠银行的钱,催收员说:我教你个还款办法,你把一个肾卖了。”

  暴力催收的新闻曾多次见诸媒体。据报道,浙江杭州一名持卡人遭遇暴力催收,对方不仅在电话里给他放哀乐,而且出言讥讽,“你倒是去卖肾啊。”

  截至2015年底,全国信用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3.9亿张。根据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58.09亿元,环比增长20.46%。

  信用卡逾期总额增加,不少业内人士也预计今年银行将加大对逾期用户的催缴力度和惩处。

  为讨欠款用尽各种手段

  银行的催收方式都有哪些?近日,记者联系了一家投资公司,该公司承担着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催收工作。

  李睿(化名)是这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对于信用卡催收工作,他总结为五步,分别为短信催收、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外包催收、法院起诉。

  具体来说,发现信用卡用户欠款时,由隶属于银行信用控制部门的信用卡催收员,通过电话提示、给予催缴通知等手段对持卡人进行提醒。如果未达到效果,则将难度较大的欠款交予“讨债公司”进行催收。如果信用卡持卡人仍旧不还,最后将进入司法诉讼程序。

  李睿还介绍,催缴的手段是逐渐加大力度。前期,银行客服部进行催收时,态度会很温和,语气也比较委婉;到了专门的催收部时,态度会变得严厉起来,语气也开始不耐烦;到法务部时,态度强硬,有时会发律师函进行催收。

  欠债必须还钱,债务也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所以越到后期,银行的催收力度会越大。银行会上报央行,欠债人会产生不良信用记录。

  之后,银行便会集中将相关的催收业务外包或者委托给专门的催收公司,或者是诉诸法律,法院判决后强制还款。

  在李睿看来,外包给催收公司和诉诸法律的催收手段往往都是搭配使用的,有的是外包给催收公司在前,也有的是诉诸法律在前,但一般情况下诉诸法律往往是最后一步。其中“讨债公司”一般承担两方面工作,一是替银行寻找联系不上的欠款客户;二是对那些经银行多次催款提醒后,仍未正常还款的客户进行催款。

  高林飞(化名)住在西海岸,多年前曾在一家催收公司工作。在他看来,最初的“讨债公司”确实与“恐吓”、“谩骂”、“骚扰”甚至是“殴打”等词汇相关联。“之前很多媒体都曾揭露过‘讨债公司’采用灰色手段来催债,比如频频给信用卡欠款人拨打骚扰电话,有的一天就打几十个电话,在电话中对欠债人恶语相向,乃至恐吓、威胁,而有的上门催款者‘赖着不走’,甚至深夜上门催款。”高林飞说,总之为了能要回钱,“你能想得到的,或者想不到的办法都用过,哪怕是暴力、殴打。”

  李睿说,他做催收工作已经四五年时间了,他遇到的欠债人并非真正没钱可还,大多都是故意拖欠的“老赖”。

  “对付老赖,你肯定不能只是同他好好说,因为这根本起不了作用。”李睿说,必须要耍点手段。“每次催收过程中,我们都要按照银行的要求进行录音或者录像,以保留证据,所以直接的谩骂、威胁肯定是不能再用了,起码银行也不会同意这么做。”李睿说,这时候就要使用更加隐晦的方法。

  “比如,我们会跟着欠债人,会一天24小时地在欠债人眼皮底下转悠,但不打他也不骂他。又比如,找到欠债人后,我们会跟他沟通,而且我们会说出所有跟欠债人有关系的人的住址和工作地点,甚至我们会告知他必要时会到他孩子所在学校门口拉横幅。”李睿说,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他发现其实与欠债人交流也是一场“心理战”,“掌握到欠债人足够而又准确的信息是赢得这场‘战役’的关键。”李睿也承认,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关系网要特别广。

  有文身、戴着粗金链子、剃着光头……这种形象虽然李睿也不喜欢,可在对付“老赖”时却往往起到很好的作用。“你想想,戴着眼镜,穿着西装,系着领带,打扮得文质彬彬的,最后不被对方给赶出门来都是运气好的。”

  “催收公司”的前世今生

  1985年,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当时的信用卡以准贷记卡为主,持卡人需预先将钱存入卡中才能进行消费。1995年,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发行。而这一期间,我国的国际贸易也比较红火,为了防止被骗,国外一些企业就需要一些信用调查公司来对国内企业进行调查,同时这些信用调查公司也承担着追缴欠款、处理纠纷的相关业务。高林飞说,这批信用调查公司应该是最早期的讨债公司,但在当时讨债并不是它们的主要业务。

  进入21世纪初,信用卡发卡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这种“跑马圈地式”的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尤其是发卡银行面临着坏账率不断增长的局面。这些欠款起初是由银行自己来催收,但银行内部人员并不专业,催收成本也高,后来银行就开始将这部分业务委托一些有过讨债经验的公司。随着银行信用卡业务违约情况不断升级,逾期欠款的数额和占比也随之增长,更多的银行选择将债务催收工作外包,这时候大量的信用卡“讨债公司”应运而生。

  为了规范银行催收外包行为,加强对外包公司的监管,国家也接连发文予以规范。2009年,银监会第6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审慎实施催收外包行为。选用的催收外包机构应经由本机构境内总部高级管理层审核批准,并签订管理完善、职责清晰的催收外包合同。2010年,银监会颁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也提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承担外包活动的最终责任。2011年实施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也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对债务人本人及其担保人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采用暴力、胁迫、恐吓或辱骂等不当催收行为。对催收过程应当进行录音,录音资料至少保存2年备查。

  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催收外包的监管力度,尤其是一些律师事务所也加入到这一行业中,使得这一行业也日趋规范,尤其是国家五大商业银行对催收业务要求更为严格,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一旦出现违规情况,将立即终止合作。

  李睿说,他的公司承担的业务不仅有银行信用卡业务,还有房产、汽车等各类贷款催收业务,此外还有民间借贷催收业务。“民间借贷的尺度可能要更大一些,只要把钱要到,不用顾及颜面。”李睿说,但近年来,随着行业的规范,他也感觉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胡来”,尤其是在帮银行来催收欠款时。“必须按照规定来,不能违法。”李睿说,此外,也必须要有良心,“你去某个欠债人家里追讨,可家里除了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外,再找不到其他人,这时候你关门就走,决不能给老人半点伤害。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吧。”

  但李睿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业内规则”,虽然按照规定,目前能够外包银行催收业务的公司必须有资质,但其实由于业务量大,不少有资质的公司其实会将部分业务再委托给一些没有资质,但常年从事催收工作的公司,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无论怎么说,这一行还是处在‘灰色地带’。”李睿说,就像放高利贷的人不愿说自己从事放贷业务一样,他外出谈生意都不愿提起“清欠”、“催收”或者“讨债”这几个词,他更愿意称自己从事的是“金融”业务。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