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女农民网络卖菜年掘百万 数钱数到手抽筋
来源:青岛早报 2014-08-12 09:24:00
网络,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更给许多触网者带来了巨大财富。网络像是一个大市场,许多触网者,在这张网里演绎触网掘金的故事。许多70后还记得,当年第一次学微机打字背五笔字根的情景;那时候的电脑打字店成了许多网触人的梦想。后来,网站、贴吧、网店、QQ、微信等也成了网络掘金平台。近日,记者走近了几名网络掘金人。他们的故事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网络掘金"的历程。
电脑打字店成技术活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互联网刚刚兴起,那时候会电脑打字,成了当时最了不起的人。许多70后,提起当年小霸王学习机,都会记忆犹新。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机,让许多中国人接触到了"五笔字根"。然而,会学打字后,在电脑刚刚接通互联网后,便开始有了网络掘金的概念。而在部队学会打字的杨林,就是最早触网掘金者之一。
"当时学电脑打字,那就是一门正儿八经的技术。"今年已经40多岁的杨林回忆起首次触网经历时,仍然显得有些激动。当年在部队当兵的杨林幸运成为数千人中唯一一名学习电脑打字的战士。这为他后来回到地方,利用网络赚钱打下了基础。杨林说,1995年,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他从部队回到家乡青岛,因为只学会了打字,许多单位都抢着要他去做打字员,并承诺月薪至少800元。
然而,杨林并没有选择去上班,而是开了一家当时少见的电脑打字室。这个当时被人们视为新生事物的打字行业,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那时候打千字文字就需要10元,打文件的单位企业都要排队。"杨林回忆说,因为那时候会打字的不多,所以他的电脑工作室生意很火,许多单位的文件都拿到他这里打印。因为用的是五笔,每分钟打字的速度在百字以上,所以打一份千字文十分轻松。1997年,杨林又申请了拨号上网,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自学了平面设计,这又让他多了一门少有的赚钱机会。那一年,他赚到了10万元。如今,杨林已经成为岛城一家网络广告公司的老总。
从网管到网络公司老总
2000年,大学毕业的高林波,因为家境不是很好,开始边上学边寻找赚钱的机会。因为高中时代就对电脑情有独钟,并且积累了点技术,例如做个简单的网页,维修维修电脑,局域网布线等,所以他当时就决定去找一份与电脑有关的兼职,而且这个决定让他到现在为止也认为是对的。不过也许和大多数人一样,当时找到
的是一份网吧的网管工作,因为在很多年轻人眼里,那些网管是很厉害,什么都懂。
"在网吧当网管头一个月,拿着300元的薪水。"高林波说,不可否认,当网管学到的东西也不少,从以前只会做网页,到可以用DW做简单的网站,另外让他对黑客方面的知识很有兴趣。于是他利用两个月的薪水,注册了一个网站的会员,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网络安全知识,期间,帮朋友做了几个简单的网站,挣了点零花钱。直到两年后,做起来当时有一个项目,推举别人下载火狐浏览器,下载一个我就有0.1美金的收入也就是7毛钱,这样我做了一个网站然后到论坛去发帖子,用QQ去发信息,到聊天室宣传等等手段,一天下来竟有5美金的收入,也就是说有35块钱人民币左右了,算算账一个月赚1000多不是问题,事实也是这样的,一个月收入了1000多,后来又雇了两个人,好的时候一个月收入四千多。
"从2004到2007年,中国互联网出了很多的东西。"高林波说起网络来如数家珍。例如2005年成为博客元年,2006年淘宝和易趣也一下起来,2007年还出了威客,当时几乎都去尝试和做了。省吃俭用从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买《电脑报》和《电脑爱好者》,然后从这些报纸和杂志上学会了利用广告联盟赚钱,还注册了一个googleadsense广告联盟账号,然后投放到博客和免费网页上,后来还注册了一个淘宝账号,在上面卖二手书。
大学毕业不久,高林波注册经营了一家网络公司,如今成了当地的门户网站,每天点击率多达几十万。高林波说,让他感到骄傲的是10多年来,触网经历让他有了自己的互联网创业梦想,想到了也正在做,而且还取得了小小的成绩。
发帖卖菜成为"女牛人"
10多年前,一场网络风暴席卷到了农村。许多农民也开始接触网络,被网络所诱惑着。今年40岁的姜波是即墨移风店镇农民。她的办公室就设在菜地,说是办公室,其实就是两间简易房。除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外,再没有值钱的东西。说起玩网络的故事,姜波脸上立即笑逐颜开。10多年前,普通的菜农姜波,就已经开始玩网络了。而那时她对网络基本上一无所知。
2003年,在岛城农民中,买电脑、拉宽带的很罕见。为了快点掌握网络技术,姜波花钱请来一名电脑技术人员,白天干农活,晚上学技术。很快,姜波在一家农业网站上,发出了卖菜的第一个帖子。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轰动的事情。随后几天,总会有菜农围着姜波,看她在网上如何发帖卖菜。帖子发出不久,先是省内的一些菜贩和姜波联系,后来就有更远地方的菜商来订菜。随后几年里,姜波又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为周边菜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财富。姜波说,没想到一台小小的电脑,竟然如此神奇。而那时的姜波是青岛第一批用上宽带网络的农民之一。第一年通过网络卖菜就超过了千吨。
算起来,姜波算是岛城玩网络最早的农民之一。而玩QQ群更是让当地的许多菜农羡慕不已。建立第一个QQ群,是在2005年。没过多久,群里就加入了不少来自天南地北的菜商。哪里需要菜,菜价如何,姜波只要打开电脑,一切尽在眼中。而在建群不久,就接到了第一个大单。
姜波玩转了网络,让她成了青岛首批靠网络卖菜的"最牛农民"。现在,姜波与当地1300多名农民、国内外30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网上经销蔬菜8000多吨。姜波说,通过网上卖掉的菜,一公斤蔬菜能让菜农拿到比市场价格多1毛的利润,目前已与韩国、日本、新加坡、北京、上海等30多个国内外客商建立了业务关系,每年的收入也接近了百万元。
瀚海网络是岛城最早销售调制解调器的专卖店,老板郝军也是最早的“网络掘金人”之一。
网络经济开启财富大门
如果把1994年4月20日我国首次开通64k专线信道视为中国互联网的起点,那么,中国已在全新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突飞猛进了20年。中国网络经济体量究竟有多大?市场研究机构认为,已经突破600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正在深度改变中国经济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同时,中国网站达320万个,使用互联网办公企业比例达83.2%。互联网在国内诞生之初,曾一度背负“泡沫”“烧钱”等尴尬名声。在2000年前后国内第一轮互联网上市热潮时,“不赚钱”是当时互联网企业的普遍写照。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通过产品、服务创新,成功打造出各自的盈利之道,也推动网络经济持续增长。据艾瑞咨询统计,2013年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已达到6004.1亿元,同比增长50.9%。
服装店主最高赚3万
做了10多年服装生意的女店主宋玉珍。每天的工作就是拿着手机和客户交流。也是最早受益于网络销售的小老板之一。宋玉珍利用QQ群,每天平均能卖货6000元,最多的一次交易额一天就达到了3万多元。在即墨服装市场内,数千个服装店店主,都不停地摆弄着手机,QQ、微信提示音不断在市场里回荡。而许多店主一会拍这件,一会又拍那件。今年40岁出头的宋玉珍,就是服装市场里众多卖服装的女店主之一。而她利用网络销售服装已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2006年,宋玉珍就申请了QQ号,而那时候QQ还只是单纯的聊天工具。有一次在和好友聊天时,提到了一件流行的衣服,宋玉珍立即用手机拍了一张模糊的图片发了过去。没想到第二天,这个QQ好友就来店里买走了这件衣服。从此,宋玉珍就经常有意识地在QQ里发一些新款衣服的图片,引来了许多买客。接着,宋玉珍申请建立了第一个QQ群。刚开始时,宋玉珍没有设置禁入,随着群成员的不断增多,服装店里的生意也热闹起来。后来,群里的人多了,宋玉珍便设置了禁入,里面的500多个客户,都成了老会员。现在谁要想进入她的服装QQ群,还要经过宋玉珍的申核通过才行。8年来,群里的成员,大部分都常年到她的店里买衣服。宋玉珍也成了服装市场内最早的QQ达人。
一个只有20多平米的服装店,很难想象每天的交易额能过万元。采访宋玉珍很不容易,在她的小店里,说不上两句话,她就要看一下手机上的微信,如果有新信息来,她就要忙着拍照、上传。宋玉珍说,她的微博粉丝已经好几千人了,大部分都是全国各地的客户,而今年她又开通了微信,就显得有些忙不过来了,两部手机在她手里不停地工作着。每隔几分钟,手机都发出提示音。为了分清大客户还是零售商,宋玉珍还将几个重要的客户,设置了不同的提示音。这样,重要客户来信息时,她通过提示音就能辨别,也不会误了商机。宋玉珍说,最多时,通过微信订单一天交易额能超过3万元。
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随着阿里巴巴等购执法的诞生,又一场网购热潮席卷而来。“淘宝店主们可以线上是虚拟店铺,线下第一时间跟进货源。”25岁的王继彪说,因为自己懂网络技术,所以开家淘宝网店很合适。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二者在这里呈现“合二为一”趋向,优势相互整合。
王继彪说,每天9点起,凌晨两点半睡,中间的时间基本都在网络上。临近春节要忙到3点以后!起床后来到即墨服装市场,他一边到商户的摊位上找货、看货,一边摆弄着手中大屏智能手机,用“淘宝旺旺”和客户即时对话,找到好的女装款式时,他会第一时间把图片发到店里,也传给“旺旺”上的客户看,店员会最快时间内完成编图、上传,“半小时后这款衣服就能在网上销出去,”小王感慨,这种“一边进货一边客服”的生活够辛苦的,但经营效益更明显提升了。小王说,网上洽商和网下走货之间,几乎是零距离,销售效率比过去提高好几倍!“过去我在上海永远也拿不到这么新、这么好的货,而且立等可取,”他介绍,除了进价降低30%以上,物流成本压缩可达20%。到即墨后,他的进货量、销售额很快实现翻番。
王继彪每天打开电脑后,都会有许多人在网上下单购买他的衣服。虽然这个成交数并不算特别多,但还是让他很快兴奋起来。王继彪上学时就喜欢摆弄网络,没想到这成了他创业的一样工具,更不会想到在即墨开网店生意会这么火。后来,王继彪有了自己的生产加工厂,网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今年生意最多的一天是“双十一”,在当天的促销活动中,他的网店发出2000多件货。一年算下来,收入40万元左右。说起年收入,王继彪笑着说,他这点收入,在众多网店中,顶多算是个中等水平。
说说你网上生活的“第一次”
今天,上网已经成为网民吃、穿、住、行之外的第五大基本需求,你还记得第一次拨号,有趣的互联网经历和故事,说出来与我们共同分享吧。市民可以通过发送短信到手机号码18661788509或发送邮件至zblhl@126.com,将自己的互联网故事告诉我们。
●手机尾号136××××0866的市民:
2004到2007年,中国互联网出了很多的东西,例如2005年成为博客元年,2006年淘宝和易趣也一下起来,2007年还出了威客,当时我省吃俭用从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买 《电脑报》和《电脑爱好者》,然后从这些报纸和杂志上学会了利用广告联盟赚钱,我也希望利用网络发财,我做到了。
●手机尾号188××××0786的市民:
上大学的时候,我买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当时方正最低配的一款笔记本,那个时候我就每天利用电脑练习制作网页和开发网站,每天晚上在大学宿舍都坚持练习到凌晨四五点钟,后来毕业后,我开了一家淘宝网店,去年又开了一家,感谢网络。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