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社会

母女俩花钱办城市户口 几年后形势大变后悔不迭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王晓雨   2014-08-11 17:02:00

关键词: 1983年 户口登记制度 母女 农业户口 公粮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非农业户口家庭,出生在城阳夏庄单山村的孙成很为自己是城市户口而骄傲,而现在,昔日眼馋自己的农民们反倒令人羡慕起来:逢年过节,除了有村里的分红,每个季度,这些农村户口的村民还能拿到村集体发的各种物资。和孙成一样,户口簿的转换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命运。张倩一家围绕“改变身份”发生的故事更让人感慨。

   路遥的小说《人生》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很大反响。主人公高加林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的经历,正是那个时代以户口决定身份的写照。“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小小的户口簿背后,相伴而生的是不同的福利政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不同的户口性质,更象征着一种身份。

   跳出农村考入大学、成为老师等公职人员、当兵成为集体户口……像鲤门跳龙门一样,这些成了仅有的几种可以从“农”变“非”的方式,与这些方式相伴而生的,还有各种各样或辛酸或甜蜜的故事。

   7月3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伴随着这一文件的下发,曾经实行了几十年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即将合二为一,曾经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将成为历史。今起本报开设《户口簿里的苦与乐》系列报道,说说和户口相关的那些事。

   非农户 曾经吃公粮旱涝都不怕

   “我爸爸是老师,所以我们一家人都是非农业户口,在整个村里,非农业户口家庭远远少于农业户口的家庭。”在孙成小时候的印象里,抽屉里那本红彤彤的非农业户口簿,不仅保证了家里可以按月分到粮票,不需要父母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地在地里劳作,每年还不用缴纳农业税。而不同于孙成家的“旱涝保收”,村里其他农业户口的人家,所有的吃食都要从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刨出来”,此外,每年这些农业户们还要按人头缴纳农业税,也就是传说中的交“公粮”。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地,像是每年的麦子和玉米收完之后,都是要去大队交公粮的,交完公粮剩下的部分,你才能卖的卖吃的吃。 ”在即墨农村长大的王超,还记得过去,家里大人去大队送麦子的情形,晒好的麦子用麻袋装好,父母用手推车推着送到队里,等待着公家的工作人员现场过秤,那时候,各家各户都是扎堆去交“公粮”,光排队过秤都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农业生产看天吃饭,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农户家里日子就过得更紧巴,完全没有非农户口那样吃定量的潇洒。

   新农村 土地能入股衣食都不愁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至此,中国9亿农民结束了交“公粮”的日子。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开始发展村集体经济,开企业、办工厂、引进外资,农民们手里的土地,成为了他们的“原始股”。在孙成老家单山村,村里就把集体土地租借给工厂,利用自己的土地入股的村民们,每个季度都可以拿到分红,过年过节更是米、面、油、肉、鱼,大包小包地往家搬,甚至自己家吃不了,还可以分给其他村的亲戚。

   “每个季度都发东西,每次发什么不一定,但到了春节,面、米、油、鱼差不多都有,有了这些发的物资,我们村里人过年几乎不用再买东西,这些就都够了。 ”土地出租带来的分红,除了以金钱的形式直接下发外,也会折换成各种实物,分给村里的村民。而孙成家因为一直没有农田,所以村集体土地也没有他们的份儿,到了每季度发东西的日子,昔日风光的“非农户”只能眼睁睁看着“农业户”们大包小包往家抱,自己却一点都没有。

   “过年的东西,像我们这种非农业户就只能自己买。 ”现在农村都讲究村民民主自治,像是村长的选举,农业户口的村民有选举权,而非农业户口的就没有这项权利,这也让孙成觉得有些失落。

   跳龙门 父母花钱托人“农转非”

   户口簿的变迁也让潍坊来青的张倩觉得“跟不上节奏”。 “当时父母托关系花钱找人给我‘农转非’,现在农村待遇好了,老人又想给我‘非转农’,死活没法把户口落回去。 ”

   1983年出生的张倩,在青岛已经工作了6年,已经买房的她,户口仍然落在老家潍坊寿光底下的乡镇里,说起户口簿,她印象深刻。妈妈来自周边农村,属于农业户口,爸爸则是中心镇的老百姓,是土生土长的非农业户口,从小到大,张倩家里都有两本户口本,其中非农户口本上有她爷爷奶奶爸爸等,农业户口本上则只有妈妈、她和妹妹。

   “农业户口虽然可以生二胎,但是非农业户口却可以分配工作,买粮食也比市场价低,我妈为了让我和妹妹享受到非农户口的待遇,四处找人给办‘农转非’。 ”张倩说,就因为是非农业户口,她的三叔和四叔,都在没有任何学历背景的情况下,分配到市里的工厂工作,而上到高中的小姨,因为是农业户口,毕业后只能去渔业加工厂当临时工。当时市场已开放,粮食、副食等物资都可以自由买卖,但因为爸爸有粮本,去粮所买粮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为了让自己的两个女儿脱离农民的身份,1990年前后,张倩的父母拿出全部积蓄托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

   现如今 孩子成“农民”只为享待遇

   花了万余元,张倩与妈妈、妹妹顺利把户口本从农变成非农,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非农户口本,但仅仅吃了两年的低价粮食,所有针对非农业户口的优惠政策突然取消了。 “后来市场全放开了,不再使用粮本,而且也没有了分配工作一说,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全没有了。 ”之后顺利上小学、升中学、读大学,张倩很少再考虑到户口的问题,家人虽然觉得当时花了“冤枉钱”,但毕竟还是吃了两年低价粮。

   直到大学毕业后,自己老家周边的农村开始越来越富,村民们年年有分红,户口这个名词才又走进了张倩的视野。 “我妈老家那个村,前前后后卖过几次地,每次都是家家户户分钱,村中心建了很多的农贸市场,成了周边蔬菜的集中批发地,每年市场管理费也是全村分。 ”早已经摆脱农村户口的张倩和家人,开始羡慕起周边农村的农业户口家庭。前年,张倩结婚,老公是自己的高中同学,老家就在张倩妈妈的邻村,这个村每年的红利,比起周边更是好,为了让去年出生的儿子能够享受到农村的待遇,张倩和丈夫一点都没有犹豫,直接让孩子把户口落在了爷爷奶奶家,这个在青岛出生的两岁小孩,成了真正的农业户口。

   “现在,我儿子、我丈夫户口都在农村,我的户口在老家镇上,要不是政策不允许,我也想把户口落到丈夫村里去。 ”张倩说,自己当年花钱“农转非”,现在又盼着“非转农”,户口像是一面镜子,见证了她们一家的一次次变迁。(记者 王晓雨)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