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维权

保险合同晦涩难懂成投诉重灾区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   2009-09-22 09:46: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为配合3-15消费者维权日的到来,新浪财经于近日进行一项银行业服务满意度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保险合同晦涩难懂成投诉重灾区。

  保险合同晦涩难懂

  调查中被问及“您认为现在保险行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哪些?”时,45%的网友认为保险合同文本“晦涩难懂,故弄玄虚”,存在歧义。

  有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后,都把保单收起来束之高阁,几乎没有从头到底看过一遍。结果,人们普遍对犹豫期、除外责任、告知义务等缺乏了解,全凭营销员当时的口头介绍,但是近四成的消费者认为保险业务员当时并没有清楚的向他们解释保险条款的具体内容,而合同文本却又“晦涩难懂”。33.1%的网友认为保险产品现在最需要改善的是保险条款的合理性。

  保险规模扩大伴之投诉增加

  保险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投诉的增加,这是保险业发展之痛。16.72%的被访者反映现在保险理赔手续过于复杂,另有14.07%认为“保险前后服务态度差别大”。据统计投诉的问题产险主要反映在车险赔案长期拖而不决、保险公司定损定责不合理、服务质量较差等理赔及客服问题。寿险主要集中于销售误导,银保业务员片面夸大分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水平,不讲明退保费用、现金价值和费用扣除等关键要素。

  银保误导屡见报端

  调查结果显示,35.98%的网友认为保险合同中存在着不平等的霸王条款;20.62%的被访者表示“保险宣传存在不实、误导现象”尤其是银保领域的误导。

  近期,围绕银保误导产生的纠纷问题屡见报端。在银行买理财产品时,不少人被“忽悠”买成了保险,保险营销员在银行大厅销售产品时误导客户的行为往往是夸大收益。例如,部分银保人员为拉到保费,过分强调保险产品预期收益的最大化,进行诱导。绝大多数银保人员都列举公司的历史收益数据,给广大投保人以高期望值。因此投保人在购买保险理财产品时切不可只注意宣传资料,一定要认真阅读保险公司正规保单。(怡青)




戚迎辉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