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评论:光明牛奶道歉遭骂的警示
来源:环球网 2017-03-20 09:48:00
上海市民在购买乳制品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光明牛奶。而近来,上海老牌企业光明乳业屡屡被爆质量问题,迅速澄清并致歉,却依旧引来消费者的质疑和骂声。此事发人深省。
日前,有消费者发现10月17日生产的光明牛奶中漂浮着蓝色颗粒物。光明乳业在19日的微博中说,牛奶中出现的蓝色颗粒物是“加工时摩擦出的塑料瓶盖颗粒,目前已调整完毕,再次表达我们的歉意,并欢迎广大消费者对我们继续进行监督”。
看似真诚的道歉回应中,可以看到,对于该批次产品是否召回、颗粒物的最终鉴定结果、是否对人体有害、怎么道歉等内容,光明乳业只字未提。这样的危机公关,实在不够高明,因为它没有驱散消费者心中的疑云。在其官微留言中,可以看到众多消费者对光明公司的不满和宣泄。
这已经是光明乳业5个月内第6次被曝丑闻,距离此次塑料颗粒事件不足一个月前,9月28日,光明乳业在媒体刊登公开致歉信,就公司连续发生的多起产品质量事件,向全国消费者道歉,并表示已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正实施6项整改措施。
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是,光明乳业在事发后,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和道歉的勇气。但遗憾的是,公众看到的,只是公司称“心情很沉重”,消费者却实实在在地承受着光明屡错屡犯的恶果,同时削减着对国产乳企的不信任度。
不容忽略的是,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我国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维权意识得到强化,甚至已经草木皆兵。国家各个职能部门对乳制品检查更加严格,频率也更高。我国乳业在显微镜下生存,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容易被曝光。
事实上,相对于其他行业,乳品行业产业链更长更易出问题。从饲料、到散奶、再到产品物流运输、再到终端乳制品被摆上货架,最终被消费者买回家,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不容出现半点差错,但现实是很多消费者早已对此见怪不怪,“又不是第一次出事,不喝就好了。”老百姓不需要花言巧语,不需要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表演。一个现代化大企业如果出现问题,哪怕很轻微,也说明其生产流程或者监管系统有了漏洞,当然要刨根问底,及早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乳企不能真正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在如何让每一个员工都打起精神、负起责任的问题上下点功夫,国产奶未来的销售之路会越走越窄。因为没有有问题的产品,只有有问题的人心。(环球网评论 记者张梦芯)
■光明乳业近期频现质量危机
事件1:6月15日安徽省颍上县部分学生食用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后不适甚至呕吐。
结果:涉及产品目前正在送检过程中,出事产品的同批次产品均有出厂合格检验报告。
事件2:6月27日上海质监局获悉,6月25日乳品二厂生产的950ml光明“优倍”渗入清洗剂成分。
结果:6月25日生产,26日上市的批号为I17:15(E)的光明优倍奶因操作失误混入了烧碱成分,已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产品全部召回。
事件3:7月20日广州市工商局抽查的部分光明奶油和50%减脂芝士片菌落总数超标。
结果: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为长途运输过程中挤压受损,加上销售环境的温度不稳定所致。
事件4:9月8日上海市民向光明乳业投诉,反映上海乳品四场生产的小口瓶鲜奶(220毫升/瓶,批号:20120907)的口感出现酸败的情况。
结果:在配送前进行移库的过程中,因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
事件5:9月18日媒体报道称,市民投诉光明牌“小小光明宝宝奶酪(宝宝杯)”中含有禁放的乳矿物盐。
结果:按照国家GB25192再制干酪国家标准,138g(6杯)小小光明宝宝奶酪添加的乳矿物盐(俗称乳钙)符合新资源标准。
事件6:2012年10月19日市民反映,购买的光明鲜奶中发现漂浮的蓝色固体颗粒物。
结果:光明官方微博回应,出现颗粒物的原因为加工时摩擦出的塑料瓶盖颗粒。
责任编辑:王梦馨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