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茶:半世纪"煮"出了"香味"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09-08-07 13:40:00
费三元
千百年来,茶是陆羽《茶经》中所说的“南方之嘉木”,北方罕有种植。经过崂山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崂山茶”凭借着其色、香、味、形俱佳的品质改变了世人的看法,成为“神仙宅窟”的崂山一股清新的文化代表,“名茶”和“仙山、圣水”一起,已成为崂山区乃至青岛市的标志性招牌享誉全国。今年6月2日,崂山茶证明商标正式启用,这也让植于1959年的“茶苗”在多方努力下终于拥有了难以模仿的“香味”。
市场改革带醒“崂山茶”
对于“崂山茶”的生辰,很多人都将其定格在1959年。这一年,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南茶北移,为崂山带来了一个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但是在72岁的“老青岛”王润起的记忆中,崂山茶的年龄没有那么长。“在计划经济年代,根本就没有什么崂山茶,我们喝的大多是供销社从南方买来的花茶,从2.8元一斤的茶叶末,到10元一斤的‘顶级花茶’都要凭票购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崂山走亲戚时他们才会给我一点自己种的茶叶。”王润起介绍说。
王润起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当时任崂山供销社主任的孙志修的认同,孙志修认为,虽然在1959年崂山引茶成功,但是从那时开始到1978年之间的二十年里,崂山茶一直处在没人研究、无人管理的沉睡期。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种茶的农户才渐渐多了起来,崂山茶在多样化经营的带动下,已经逐渐被岛城人所认同,成为馈赠贵宾和政府部门间礼尚往来的高档礼品。看到这一商机的孙志修1997年在崂山区第一个建立了私人茶场,开始收购农户的鲜茶叶,统一炒制。孙志修回忆说。在这个时期,崂山茶的种植、生产、消费群体的雏形均已形成,崂山的茶园面积也成几何倍增长。
质量底线赢得市场
在崂山茶逐步走向正轨后,崂山人也开始开动脑筋,推销起自家的好茶来。在1998年,孙志修带着自己的“涝池云峰”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国际茶叶博览会,一举捧回了“五星钻石奖”。与此同时,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晓阳工贸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崂山茶经销厂商成立,崂山茶商家内部的竞争也推动了崂山茶的发展。
“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通过茶叶的品质树立起自己的牌子。”孙志修向记者介绍说。在1998年底,刚刚起步的“涝池云峰”在仓库里存有一千多斤陈茶,许多工人舍不得想掺到来年的新茶中,孙志修了解到工人们心思后,果断做出了烧茶决定。经营者们都靠着自律维护着崂山茶的声誉,这也为崂山茶赢得了市场。 2004年5月青岛市首届“崂山茶节”成功举办,60多个品种的崂山茶参展,“涝池云峰”、“万里江”、“云雾茶”等名茶风靡海内外,崂山茶文化的研究也随之兴起。
准入制保证茶品质
自2005年开始,崂山区政府以及崂山区工商局、崂山区茶叶协会开始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战略的实施,整合崂山茶资源,2008年,崂山茶叶协会申请注册了崂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6月2日,崂山茶品牌正式启用,首批具有一定规模、生产流程符合规定的26家茶叶经营企业取得商标使用权。崂山工商分局选派骨干执法人员深入企业指导正确使用商标。
据崂山区工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崂山茶大多是散户种植的情况,崂山工商分局指导茶农和茶叶经营企业采用“公司+商标+农户”订单模式,引导种植农户与被授权使用崂山茶商标的企业签订包销合同。针对一些价低质劣的茶叶打着崂山茶牌子冲击市场等问题,崂山工商机关开通打击商标侵权和打假维权绿色通道,对举报、投诉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查处。
在崂山茶得到品牌保障以后,崂山茶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目前达1.3万多亩,年产成品茶600余吨,产值过亿元。当地农民靠种植、销售崂山茶,在家就可富起来。(王寿林 燕松 周建萍 牟维娟 摄影报道)
更多新闻
- 辉煌十年庆 精彩共分享
- 青啤入选"影响民众生活60品牌"
- 海信 高品质唱响“诚信”
- 崂山茶:半世纪"煮"出了"香味"
- 一木:实木家具代名词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