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崂山 > 教 育 > 校长访谈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2009-08-13 13:09: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等我们新校建成了,在宿舍的窗户可以直接看到大海,到时候你采访不方便,我们可以给你一间临时办公室。”这是四年前担任分管教学副校长的马连湘和记者随意开的玩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副校长的马连湘和当校长的马连湘在本质上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他身上的责任,是他在这个位置上所必需具有的历史感。还是青岛化工学院的时候,这所学校创造了“化院现象”。如今成为青岛科技大学,马连湘正在思考着如何来续写“化院现象”,或者可以说是“科大现象”。从十几项国家级大奖,到博士点硕士点数量的突破,再到与四方区合建都市科技园,青科大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不张扬却内蕴深远。一如马连湘在面对媒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严谨与审慎。长期从事化工机械的他对青岛科技大学的现实任务与未来构建,思路清晰,表达精确,像一位善于博弈的围棋高手,从容而深谋远虑。
    时代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在与马连湘交谈中无时无刻不流露出来。像许多中国高校的年轻校长一样,他只有44岁,他所带领的是一所有自己鲜明特点的高校,他的胆识与气魄,将决定着这所高校的高度。

关于学生——希望有一种“橡胶精神”

    记者:马校长,您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马连湘:我的想法就是,办大学就是办一个氛围,办一个土壤。氛围是对老师讲的,土壤是对学生讲的。
    我希望学校里的老师,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他们的研究,互相支持,互相启发,互相激励,这是一种氛围。学校提供好的条件,好的平台,好的氛围。尤其是艺术类专业,教师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个性。你怪到什么程度都没关系,别人认可也好,不认可也好,都没有关系。不光是艺术类,人文学科都是这样,我希望老师在研究的时候,不应该有顾忌,不应该有禁锢,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里搞他们的研究。另外,我希望我们的老师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仅仅着眼于一个项目得一个奖,然后就怎么样。如果是那样的话,在短时间里可以会有一些效果,但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大学如果急功近利了,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也肯定不会有什么影响力。
    我希望大学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肥沃的土壤,在这个土壤中,学生能茁壮地成长。学校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当他们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时,及时地给他们剪剪枝,修修叶,浇浇水。这个土壤还包括在专业方面,给他们提供非常好的教育条件,这包括先进的实验条件,强大的师资力量。另外,还要有一个“泡菜水”的东西。菜好不好吃,要看泡菜水,这种“泡菜水”实质上就是大家每天都可以感受得到的氛围。
    记者:您说的这个“泡菜水”究竟是指哪些因素呢?
    马连湘:学校培养学生,最终成为什么,大概有三部分可以影响他。一是学校提供的正规教育,课堂、实验室;二是学校整体的氛围,这包括图书馆,人文环境,举办的音乐会、画展以及各类学生社团;三是学生之间的影响,班级有班风,宿舍有舍风,学校有校风。这三部分中,最后一部分还可以再扩大,因为离开学校后,学校的影响没有了,但学生之间的影响还存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泡菜水”作用吧。
    记者:大学处于中学与社会的中间,向下接收着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入校学习,向上则要向社会输送一批批毕业生。作为大学校长,您希望吸引什么样的学生入校,送出什么样的学生进入社会?
    马连湘:人们常说: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前者是说这个学生从中学升入到大学,我为我能从某中学进入到大学而骄傲,后者是说我毕业后母校因为这个校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为我骄傲。
    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今天母校以你为自豪,我们学校为能把你这样优秀的生源吸引过来而自豪;明天我以母校为自豪,明天我毕业了,无论我走到哪儿,都以我是青岛科技大学的学生而自豪,而不是见人就说:“不好意思,我毕业的学校没多大名气,你也不一定知道。”这就需要两方面把事情都做好。学校要把教学做好,学生出去也要干好。
    大学在中学和社会之间,我希望吸引优秀的中学生源。什么是优秀的生源?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学中分数比较靠前的学生,他绝对分数不一定高,但他一定在班级或级部中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他所受的教育环境,有没有好的老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如何。最后一条就是一个人材所具备的潜质。教育条件好不好。平度的学生考得好,但同样分数,可能不如滨州的学生。这是指进入大学后,两者在相同条件下的发展而言。
    对于进入工作单位的学生,我希望青科大的学生要有母校鲜明的烙印。虽然不能是“进来时五彩缤纷,出去是一个模子”,但我认为学校应该有它自己的烙印,这个烙印体现的是学校的特色,比如我们自己的学生出去要有“橡胶精神”,因为我们是化工出身。橡胶是黑黑的,不起眼,还软乎乎的,但缺了它还不行。汽车好吧,好就好在轮胎上。从我们学校的情况看,实在地说,还不可能承担起国民经济的“发动机”这样的重任。当然,我们也培养出了非常优秀的学生,但从大部分学生来说,“橡胶”精神更适合他们。我对毕业生的要求是:踏踏实实做工作,别的学校学生不好说,但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工作后跳槽的很少。我们的学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

关于大学地位——有作为才有地位

    记者:您怎么看待当前中国大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马连湘:大学在计划经济时代,处在经济社会的边缘,所以其得以保持超然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学的改革,它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大作为才有大影响力。
    记者:作为学者型的大学校长,您同时面临行政工作与科研工作两方面的冲突,您如何来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马连湘:我从干系主任时就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是一种责任与荣誉的关系,是一个点和面的关系。
    当校长,叫你干,是一种责任,你干这个工作,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学校的工作是一个面,这一块的影响非常大,是面的影响。既然当校长了,首先要把这个工作干好,这是第一位的。
    在某种程度上,把学术搞好了,把课题搞好,这是一个点。有时不排除这个点有一定的高度,如果这个点的高度很高的话,反而有可能把面带起来。我觉得不能把两者机械地分开。
    最基本的来说,干好行政职务是首要的。但也不能把专业丢掉,否则对现在高校的管理可能会带来麻烦,包括管理知名教授。如果单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为自己谋利益,拉项目,那这种人连当校长的资格都没有。
    记者:作为校长,在您看来什么是最重要的能力?
    马连湘:毛主席教导我们:出好主意用好干部。大事把握好,千万别陷入到小事中,抓大放小。用好干部是第一位,我们的干部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很重要,是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工作上,而不是放在自己的利益上。

关于校长身份——任重道远

    记者:您怎么看待自己作为校长所面临的任务。
    马连湘:任重而道远。因为青岛科技大学55年积累所产生的辉煌在上届领导班子的任期内都已经完成了,包括确定新校区建设,学校更名,上博士点。所以我们这一届班子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如果走得好,三五年之内青岛科大将会迎来下一个飞跃式发展,如果走得不好,那可能是8年、10年。”
    记者: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发展思路将以内涵发展为主?
    马连湘:是。“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我们已经由单一的院校向多科性的院校转变,你要把他填充好了;新校区有了,但还没有完工,院墙还没有拉起来,大门还没盖好,全部完成还要多年;现在有7个博士点了,但真正要把学校提升一个层次,提升到大家都认可的层次,博士点起码要有20个左右,才能聚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这样才能连续不断地出大成果。
    我们着眼于不是近一两年,我们是在考虑如何科学发展,着眼于长远发展。今年我们引进大量师资,200多个人才中,84个博士,100多个硕士。
    记者:前几年,青科大连续获得了多个国家科技大奖,近几年成绩平平,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马连湘:我还是接着上一次问题来回答,我们学校前几年获得了13个国家大奖,但近几年却成绩平平,为什么?因为当年那批大奖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让一个学者连续地获大奖,是不可能的,一辈子可能获一个就不错了。所以要靠大家,平台大了,力量强了,人多了,才有可能出成果。

关于“化院现象”——续写未来

    记者:青岛科技大学的前身青岛化工学院有个著名的“化院现象”,如今学校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学校将如何来续写这种现象?
    马连湘:当初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在谈到“化院现象”时曾明确指出,青岛化工学院不是国家重点,名气也不是很大,但这个学校有许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对青岛市的支持很大,希望大家研究一下,如果青岛多一些像青岛化工学院这样的学校,青岛的科研水平、经济发展会不会更快。
    这就点出的“化院现象”的本质,就是学校搞科研,这些科研是贴近生产实际,可以转化,很快见到实效的。不是很基础的理论研究,但是很实用。
    其实这个定位很适合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我们当然要冲击国家队,我们当然要涉及基础理论研究———我们2004年被SCI上收录的论文109篇,在全国高校排66名,比2003年前进了21名。到现在为止,2005年我们已经被收录了200余篇。但作为我们学校,我们所处的位置,更多的是研究一些实用技术,贴近于生产实际,我们还要继续把这方面做大。
    所以“十一五”期间,续写“科大现象”,还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就是贴近生产实际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将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除了一部分理论研究,更大部分可能还是应用性研究。再一个,我们要提供一个平台。就是都市科技园。
    记者:青科大与四方区合作的都市科技园是青岛市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一种全新模式,在您心目中,这个科技园的定位是什么?
    马连湘:怎么搞都市科技园,我总结了几点。当好桥梁,当好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我们科研人员之间的桥梁。搭建平台,我希望到最后,我们的都市科技园能做到,只要科研人员有了成果,你把成果拿来,我们给你找场地,资金,员工,甚至给你把员工培训出来。集聚人才,通过这个科技园,把各类人才聚集到科技大学,不光是科技人才,还有管理人才,培训人才,财务人才,等等。荟萃科技,把更多的高科技成果汇聚到科技园。三园一体,三园是科技园、家园、校园融合成一体,通过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形成生产力,还带动整个老城区的改造。和谐发展,这是跟着现在的和谐社会的目标走。

关于合作办学——办成一个欧亚大学

    记者: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青科大在这方面也有所建树。您认为什么样的对外合作才真正对中国的高校发展有益?
    马连湘:目前,说实在话,我们国家许多中外合作的项目,包括我们学校的一些项目,有点像出国培训班,或者说是出国中介。我们招学生,按人家要求,培训培训语言,把学生送出去,就不管了。
    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青科大中德学院模式可能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向。《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怎么引进,就要实打实地合作。我们的中德学院的合作现在已经走上了这个方向,每年我们都要开董事会,一开一天,而且是“打”一天。就是理论不断地碰撞,双方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双方共同研究教学大纲,双方老师共同担任一门课的教学,德国方面的老师来中国教学。通过这种碰撞,我们了解他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培养方式、培养方案,了解他们的课是怎么上的,从每一个专业到每一堂课。这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理念都会带来冲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硬的,即他们来我们这里投资,设备、资金、图书等;另一个是软的,就是上面说的理念、思想等,而软的方面比硬的更重要。
    记者:那么,中德学院的将来,您有什么设想?
    马连湘:我们将来的设想是办成一个欧亚大学。我们办的这个专业,不但中国的学生要去帕德博恩大学学习深造,帕德博恩的学生也来青岛科技大学学习,而且中国周边国家的学生也要去帕德博恩学习。在去德国学习之前也要先到这儿学习。这个欧亚大学将背靠整个科技大学的资源,走教学研究型学院的道路。现在我们学校给他们特殊政策,让他们聘请优秀的老师,年薪可能比我们普通教师高得多。在学院内可以建立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可以在全科技大学之内与老师合作,交叉互动。另外,我们还设想着走出国门办学,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wanghj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