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短信是对职业教育的鞭策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01-29 17:35:00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句话近日出现在浙江省海盐县某中学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则短信通知中,落款是该中学的德育处。(《中国青年报》1月28日)
消息甫一曝光,就引发了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该中学此举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是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极大的不尊重。
无独有偶,在日前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该省人大代表、三门职业中专校长谢卫民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你愿意送孩子读技校吗?一时之间,问倒了现场的与会代表,也触发了公众的反思。如果说普通中学的“歧视”短信,只是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那么“谢卫民之问”则直接把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现状揭露了出来。
由于诸多原因,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依然客观存在,“职业教育学生都是双差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等论调仍旧颇有市场。近些年,全国各地众多企业遭遇“用工荒”,就与长期以来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不无关系。招工难,招优秀技工更是难上加难,这成了困扰许多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
优秀技工对企业正常的运转,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管理者、工程师、科研人员固然不可或缺,但如果没有掌握过硬技能的技工,任凭管理如何出色,设备如何先进,也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
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力图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出有原创精神和精湛技艺的大国工匠,实现制造强国之梦。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等因素的限制,职业教育一时之间还很难发生质的飞跃,优秀人才不愿“屈就”职业教育,是一个难以遽然改变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看到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变化和希望。随着国家政策和配套措施的跟进,加上对就业现状认识的日益明晰,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喜人转变,一度引爆舆论的“弃北大读技校”事件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事实上,这样的转变不止发生在一个或几个人身上,而是代表了一部分年轻学子思维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也不止发生在一个或几个地方,而是发生在全国各地。据报道,2013年,在总体生源数下降的情况下,湖北省仍有两万名高考考生“回炉”读中职;2015年,福建省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与前一年基本持平,但报考普通高校的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27万人,而报考高职院校的人数则增加了两万人,增幅达47%。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正悄然发生变化。站在积极的角度看,“歧视”短信与“谢卫民之问”正是对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种鞭策和激励。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二中教师、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