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病例似日记 扎根一线为“病人”服务
来源:大众网 2014-09-28 17:11:00
查房
大众网青岛9月30日讯(见习记者 赵彦彦)“你吃饭了吗?”通常我们这样问候别人时,对方会客气的回答“吃了”或者“没吃”,如果有人回答:“问什么问!管你什么事!”我们会非常气恼。但是有一个人得到这样的答复时,却从不吱声,并且还会态度平和的与对方交流。别人问他遇到这种回答生气吗?他说:“没法儿跟他们生气,毕竟他们也不是“有意的”,我只能想办法继续与他们沟通交流。”他就是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开放病房主任、主任医师高安民,一位从事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长达32年的医生。
一开始的恐惧
1982年,高安民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在那时,人们普遍对精神疾病缺乏认识和关注,一提起精神疾病,很多人会将其与“疯疯癫癫”等词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只学习过一两堂关于精神疾病课程的高安民,同样对精神疾病没有足够的了解,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分配到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单位。在得到分配通知之后,他彻底傻眼了。
讲起这段往事,高安民说:“因为不了解,感觉那是一个很恐怖,很可怕的地方。”不知道单位位置,高安民就找了同学陪他去壮胆儿,下车之后,他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庄稼地还有一栋破旧的小矮楼。进到医院里面,看到住院的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些患者就在喊我们,当时我当医生的想法一下没有了。”高安民说,回到学校,亲朋好友们跟高安民说:“感觉以后再也不会找你帮忙了”。
没有别的选择,再三考虑之后,高安民还是决定留在精神卫生中心工作。工作30多年,高安民见证了国人由对精神疾病认知转变的过程。
“除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当时精神科医生几乎见不到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要比我刚工作的时候好很多,会很坦然的面对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影响睡眠或情绪的问题,会找医生就诊。现在多数是有焦虑、抑郁或者失眠障碍的患者。这些人能走到医院看病说明人们对精神卫生接受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高安民说现在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们都开玩笑说:“咱们大家还有谁没麻烦过高安民?”
一次次耐心的倾听
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躯体疾病,很多患者发病时六亲不认,根本无法与人交流,往往连家属也怕被伤害对其避退三舍。每当这时,高安民总是耐心的与他们交流,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有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高安民在坐诊时,有家属前来求助,说是一患者突然出现语无伦次、冲动打人的状况,好不容易被骗来医院,在车上怎么也不肯下来门诊看病。高主任得知后,二话没说,就前往车前给患者做精神检查,检查后又给家属提出治疗建议。患者老伴不理解,怒斥高安民,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将患者治好,高主任不厌其烦的反复劝说,最终才取得了家属和患者的配合。
“遇到一些病人来就诊时,就是不愿暴漏自己认为的隐私问题。那医生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就无法全面了解。”高安民说,为让病人打开心扉,作为精神科医生首先要充分了解疾病。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要让病人感受到你在关心他。如果医生很冷漠或是只当做临床工作,患者有很多问题不会告诉你。打开心扉,诉说承受的压力,患者恢复的会更好些,这是他工作多年来的经验。
还有一次深夜,有一满嘴胡言乱语的醉酒患者被其对象带到医院就诊,因患者不停打骂,最终导致家属愤怒离开,将患者独自留在医院。恰逢高主任值班,他耐心劝说患者并将其妥善安置,次日早晨待患者清醒后,高安民为他买早饭并送他离开了。
高主任说:“精神疾病不是三五天就能解决的问题。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治疗,达到足剂量、足疗程。很多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好了,就自减药量导致病情复发。这样是不可取的,会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严重的会导致终生服药。为了让患者重视治疗的连续性,他对患者一遍又一遍的叮咛是好好服药。
一本本“日志”式病历
9月26日,记者来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找到了正在坐诊的高安民主任。往诊室一瞧,高主任身边站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
来自哈尔滨的孙阿姨正带着她的儿子前来看病,“俺这个儿子本来好好的,后来因为发生了点儿家事儿就变了,变得狂躁、易怒,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严重的时候还跟他父亲动过手,去医院做检查说是强迫症。”孙阿姨说,为了给儿子治病,家里人没少操心,他爸爸上网查到某大型医院通过手术治疗强迫症,就带着孩子去做了脑部微创手术,手术前后就花掉7万多,医生跟我们说手术后最慢一年半就能恢复。结果家人满心期待的康复结果却变成了更大的苦果。“手术后我儿子下班都不知道回家,经常三四天找不到他,也不去单位上班,连简单的抄电表工作都无法完成,单位领导直接跟我们说“他不能上班了!走吧!””说着说着孙阿姨就哭了起来。经多方打听,孙阿姨在熟人推荐下找到了高安民主任。
在见到该男子后,高主任首先仔细询问并记录下了患者当前的状态,结合家人的描述及既往诊断病史,及时建议患者做了相关检查并逐步排除一些手术后遗症,发现问题所在后才给患者开了药,并耐心的叮嘱患者药该怎样吃。
一边听病人讲述一边详细记录,高主任就是这样一遍一遍耐心的和每一位患者交流。医院的医护人员说高主任对精神疾病的问诊及查体十分详尽,经常要用别人至少两倍的时间来仔细询问病史。有的时候,在询问完病人的状态后,高主任还会让病人做一下相应的测试,检测一下病人的描述与实际状况是否相符。
一位精神饱满的阿姨进到诊室,和高主任说了点儿近期症状之后就去抓药了。高主任说:“她是我的老病号了。”原来五十多岁的刘阿姨年轻的时候落下了头疼的毛病,2005年左右开始失眠,整夜睡不着。为此,她去过合肥、上海等地的多家医院就诊,看过中西医,结果失眠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得了抑郁症。“(得抑郁症)那段日子,我时常心跳加快,老是想着自杀,出车祸啥的死了算了,整天在家用窗帘把自己遮挡起来,不想见任何人”刘阿姨说。为了防止刘阿姨出现意外,四年前,家人决定让她住进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病房。当时正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的高主任检查到刘阿姨的时候,发现她完全可以吃药在家治疗。就这样,刘阿姨出院了,在高主任的治疗下逐渐恢复。“高主任对人特别有耐心,经常宽慰我说没事,吃点药就会慢慢调过来的,这让我感觉到希望,就会有勇气面对疾病。”“面对病人首先要给他树立治病的信心,多说一些安慰他们的话。很多精神疾病患者觉得自己病情很严重了,自己认为治不好了,特别绝望。就会放弃就医。”高主任告诉记者,有效的安抚也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翻开高主任给患者写的病历,就如同翻开了个人写的日志,详细而又工整的记录着病人的病史、家族史及躯体检查结果等情况。高安民告诉记者“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在复诊的时候对病情有比较好的把握。精神疾病不像感冒等躯体疾病,不是吃三两次药就能恢复。我作为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足够仔细才行。”
一顿饭的“午休时间”
因为问诊详细,花的时间也就长了,坐诊到下午一点才结束。高主任看完了来挂号的40多位患者,这期间一次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座位。“今天是坐诊,相对来说看的人多一些,都挂好号了,要看完才行”高安民主任说。
下午一点,结束了上午的坐诊后,高主任去医院食堂匆匆吃了点儿午饭,又马上赶回了了开放病房。虽然下午不是坐诊时间,还是有些患者找到开放病房让高主任看病,这样的患者高主任没有拒绝,依然耐心的接待他们,一次次带他们回诊室开药。
高主任同事跟记者说:“高主任经常加班到一两点,匆忙吃过午饭后来不及休息就继续为患者看病,门诊加夜班连轴转都成了家常便饭。对他而言,吃饭就是休息。”
一颗善于学习的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安民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是他不断学习的结果。就连出差的途中,他都会研究专业知识。为了能与前来看病的外国患者交流,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书籍,接诊了大部分来本院就诊的外籍患者。
他还重视专业以外知识的拓宽,尤其对于精神科医生普遍薄弱的躯体疾病识别较高。曾经有一个老年抑郁症患者,家属电话告知他患者当日嗜睡,他不顾周末休息,亲自到场检查患者,结果发现患者双侧瞳孔不等大,且出现病理征,及时将患者转入综合医院,避免了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还有一个脑外伤后一直多疑的患者,长期以来被当成精神分裂症治疗,是他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后提出外伤后癫痫的诊断,经动态脑电图证实,经过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患者恢复良好。多年来经他识别并转入综合医院得到及时诊治的脑出血、脑血栓、脑炎、癫痫、心梗等患者不计其数。
责任编辑:王永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