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今日焦点

首届全国虫草会议“把脉”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新华健康   作者:   2015-07-02 09:03:00

关键词: 虫草 产业高峰论坛 把脉 微生态系统 健康养生

  图为 首届全国虫草会议暨冬虫夏草产业高峰论坛开幕式

   近日,首届全国虫草会议暨冬虫夏草产业高峰论坛在江苏省金湖县举行。来自国内及港澳台地区的260余名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虫草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公众正确认识虫草,学术界、企业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共谋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虫草行业需“产、学、管”多方协力

   “我国当前野生冬虫夏草的年产量是110-120吨,产值约200亿元,”亚洲菌物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首届全国虫草会议暨冬虫夏草产业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席刘杏忠介绍。冬虫夏草自古以来被视为与人参、鹿茸并列的三大补品之一,也是目前唯一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虫草品种。

   刘杏忠在报告中表示,随着中国百姓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虫草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虫草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不足,大量虫草资源有待深入研发,菌种质量控制标准缺乏,限制管理和行业发展的大量分类问题急需解决。

   “学科、产业及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虫草行业的快速发展,”刘杏忠认为,发展虫草产业需要学术研究、管理部门、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今年上半年多项医药利好政策陆续出台,其中《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建设包括冬虫夏草在内的10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野生的抚育基地,重点发展重要的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政策红利给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使冬虫夏草等濒危稀缺的中药材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图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进行主题演讲

   冬虫夏草产品已实现生产现代化

   “分清冬虫夏草生物物种属性及其在生物等级分类系统中的位置,是中药材现代化的首要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表示,研究证实,冬虫夏草就是冬虫夏草菌,是以蝙蝠蛾幼虫为食物(培养基)而生长的一种真菌,而中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菌的无性阶段。“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在工厂化条件下,成功通过中国被毛孢菌种种植出与天然冬虫夏草一样的冬虫夏草,”魏江春认为,这也意味着冬虫夏草的工厂化生产已经实现。

   人工种植的虫草能否完全替代野生冬虫夏草?目前学界对此尚存争议。

   “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和野生的冬虫夏草在功能上有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梁宗琦认为,在自然界生长、成熟的冬虫夏草是多种真菌共存共生的统一微生态系统,其中多种真菌所派生的所有化学成分是中药冬虫夏草药理药效的基础。

   除了人工种植冬虫夏草外,还有不少企业利用菌丝发酵技术,在培养罐内生产冬虫夏草菌丝并制成相关产品。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戴如琴说:“中国被毛孢、蝙蝠蛾拟青霉等都是从野生冬虫夏草中分离出来的不同菌种,以此制成的药品也不同。”

   “冬虫夏草这块‘牌子’不是‘万金油’,不是说产品所用的菌种是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来的,就代表产品一定好用,”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钟承赞认为,相关药企不应一味在市场宣传中强调产品来自冬虫夏草,应更重视药品质量是否可控,临床效果是否安全有效。

  图为 首届全国虫草会议暨冬虫夏草产业高峰论坛现场

   虫草种类多 使用需谨慎

   据了解,我国的虫草产业涉及冬虫夏草、蛹虫草、蝉花等,由于都被混淆称作“虫草”,容易导致公众的错误认识和使用。“虽然中医医生在开处方时可能会把‘冬虫夏草’简写为‘虫草’,但是冬虫夏草不等同于虫草属。不同虫草属真菌的药理药性不同,要区别使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原副所长胡世林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

   经过为期三天的会议,与会专家认为,未来应促进各学科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以及监管部门的互动沟通,有效融合“产、学、管”三方,求同存异,规范发展虫草行业,更好地利用虫草资源提升人民生活健康水平。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王永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