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民营经济发源地”温州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2012-05-18 13:03: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费三元
温州,以气候温和而得名。全市辖3个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万。
温州是一个山水江海交融的滨海城市。温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七山二水一分田,有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三大山脉;有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浙江8大水系温州占了3个;海岸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339公里,还有被称为“百岛之县”的洞头县。温州风光秀丽,有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乌岩岭原始森林、南麂岛海洋生物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集山的奇秀、水的柔美、海的韵味之大成,旅游景区面积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温州城市依山傍水,临江面海,市区有9座山,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特色十分明显。
温州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温州是一个以小见大、以小博大的城市。温州创造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格局,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始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1、温州的活力来自于“创”。有创新才会有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率先实行金融体制改革、小城镇体制改革,率先运用市场机制搞城市建设等,先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这几年,温州的创新始终没有停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不断迈出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步伐。2、温州的活力来自于“民”。温州的发展,没有更多地依靠国家投资,而是主要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温州民间资本充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温州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大量地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领域,都走出了“社会事业社会办”的路子。温州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显示了民间的力量。3、温州的活力来自于“商”。温州依靠市场崛起,温州人依靠经商起家,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曾经是温州经济的显着特征。温州商业氛围浓厚,温州人善于经商,温州商人是世界华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4、温州的活力来自于“放”。放手发展,放胆大干,放宽准入,扩大开放等,都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持续的创新、持久的活力,使温州经济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1978年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140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5番多,年均递增15%;财政总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82.4亿元,年均递增2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5元增加到6202元,年均递增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22.6元增加到2004年的17727元,年均递增16%。
温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在温州经济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起步早。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形成了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局面。2、比重高。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22万户,民营企业13万多家,其中企业集团180多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有4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有33家。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外贸出口、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99%、96%、75%、95%、80%。3、品牌多。已建成“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27个“国”字号生产基地;拥有10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65个全国免检产品,8个品牌成为2004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4、贡献大。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创造了温州速度、温州路子和温州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地给他人以启示。
温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温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瓯越文化。温州建城已有1682年,代有名人。南宋以来的王十朋、陈傅良、叶适、黄公望、刘基等,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1、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首创中国山水诗体,成为我国山水诗鼻祖;宋时有“永嘉四灵”诗派。2、温州是中国南戏的故乡。明代高则城的《琵琶记》被国外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永嘉的昆剧,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3、温州是中国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派、陆九渊心学派鼎足而立。“永嘉学派”提出事功学说,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并举”,这种传统重商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4、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近百年来,数学方面的温州籍教授有200多位,其中苏步青、谷超豪、姜立夫等一大批数学家享誉中外。温州还是中国游泳之乡、国际象棋城、中国诗词城。
温州是一个特别能创业的城市。温州人和温州人精神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温州人具有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是温州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温州人和温州人精神,是温州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1、温州人创新意识特别强。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曾经涌现了“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胆大包江”等一批典型。2、温州人创业欲望特别强。“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义无反顾地打拼天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目前在外温州人创办的工业企业近2万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有18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600亿元。3、温州人吃苦精神特别强。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还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温州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温州是一个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今后温州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力争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战略:实施“一港三城”,即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努力方向:按照“三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重点是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富民与强市相统一。富民,就是尽快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实现地区富、城乡人民共同富。强市,就是坚持在求质中求量,提质又增量;在求优中求大,做强又做大;在求好中求快,谋好又谋快,实现企业强、产业强、综合竞争力强。二是坚持活力与实力相协调。以活力提升实力,以实力增强活力,实现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增强活力,就是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温州人和温州人精神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提升实力,就是抓质量、增总量,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三是坚持先富与共富相统筹。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千方百计让另外一部分人也富起来;在坚持让发达地区先富起来、并且实现更富的同时,千方百计让欠发达地区也富起来,使所有的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坚持“金杯”与口碑相一致。既重视在外部树立温州形象,更重视在群众中赢得信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满意度。
温州是一个山水江海交融的滨海城市。温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境内七山二水一分田,有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三大山脉;有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浙江8大水系温州占了3个;海岸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339公里,还有被称为“百岛之县”的洞头县。温州风光秀丽,有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乌岩岭原始森林、南麂岛海洋生物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集山的奇秀、水的柔美、海的韵味之大成,旅游景区面积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温州城市依山傍水,临江面海,市区有9座山,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特色十分明显。
温州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温州是一个以小见大、以小博大的城市。温州创造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格局,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始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1、温州的活力来自于“创”。有创新才会有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率先实行金融体制改革、小城镇体制改革,率先运用市场机制搞城市建设等,先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这几年,温州的创新始终没有停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不断迈出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步伐。2、温州的活力来自于“民”。温州的发展,没有更多地依靠国家投资,而是主要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温州民间资本充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温州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大量地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领域,都走出了“社会事业社会办”的路子。温州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显示了民间的力量。3、温州的活力来自于“商”。温州依靠市场崛起,温州人依靠经商起家,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曾经是温州经济的显着特征。温州商业氛围浓厚,温州人善于经商,温州商人是世界华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4、温州的活力来自于“放”。放手发展,放胆大干,放宽准入,扩大开放等,都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持续的创新、持久的活力,使温州经济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1978年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140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5番多,年均递增15%;财政总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82.4亿元,年均递增2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5元增加到6202元,年均递增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22.6元增加到2004年的17727元,年均递增16%。
温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在温州经济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起步早。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形成了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局面。2、比重高。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22万户,民营企业13万多家,其中企业集团180多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有4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有33家。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外贸出口、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99%、96%、75%、95%、80%。3、品牌多。已建成“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27个“国”字号生产基地;拥有10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65个全国免检产品,8个品牌成为2004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4、贡献大。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创造了温州速度、温州路子和温州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地给他人以启示。
温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温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瓯越文化。温州建城已有1682年,代有名人。南宋以来的王十朋、陈傅良、叶适、黄公望、刘基等,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1、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首创中国山水诗体,成为我国山水诗鼻祖;宋时有“永嘉四灵”诗派。2、温州是中国南戏的故乡。明代高则城的《琵琶记》被国外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永嘉的昆剧,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3、温州是中国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派、陆九渊心学派鼎足而立。“永嘉学派”提出事功学说,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并举”,这种传统重商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4、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近百年来,数学方面的温州籍教授有200多位,其中苏步青、谷超豪、姜立夫等一大批数学家享誉中外。温州还是中国游泳之乡、国际象棋城、中国诗词城。
温州是一个特别能创业的城市。温州人和温州人精神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温州人具有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是温州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温州人和温州人精神,是温州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1、温州人创新意识特别强。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曾经涌现了“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胆大包江”等一批典型。2、温州人创业欲望特别强。“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义无反顾地打拼天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目前在外温州人创办的工业企业近2万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有18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600亿元。3、温州人吃苦精神特别强。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还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温州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温州是一个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今后温州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力争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战略:实施“一港三城”,即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努力方向:按照“三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重点是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富民与强市相统一。富民,就是尽快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实现地区富、城乡人民共同富。强市,就是坚持在求质中求量,提质又增量;在求优中求大,做强又做大;在求好中求快,谋好又谋快,实现企业强、产业强、综合竞争力强。二是坚持活力与实力相协调。以活力提升实力,以实力增强活力,实现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增强活力,就是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温州人和温州人精神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提升实力,就是抓质量、增总量,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三是坚持先富与共富相统筹。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千方百计让另外一部分人也富起来;在坚持让发达地区先富起来、并且实现更富的同时,千方百计让欠发达地区也富起来,使所有的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坚持“金杯”与口碑相一致。既重视在外部树立温州形象,更重视在群众中赢得信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满意度。
田静
更多新闻
- “民营经济发源地”温州
- “海上仙子国”台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