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财经图片

“第二梯队”险企入伙 保险系基金扩容提速

来源:环球网   作者:   2016-11-15 09:51:00

关键词: 公募基金;保险机构;扩容提速

  继国寿、泰康、华泰、太平等大型保险机构涉足公募基金后,中型险企代表合众人寿亦接踵而至,于近日获保监会批复投资设立基金公司。随着“第二梯队”险企的加入,保险系基金扩容提速的信号越发强烈。

  这是大资管时代下出现的新机遇:保险公司可以将手伸向公募领域,券商、基金则争夺险资委外“管家”身份。而在银、证、信、保共同分享“资管盛宴”的觥筹交错间,肉搏较劲的激烈场面也悄然上演。

  三条路径布局公募基金

  保监会昨日一则公告,曝光了合众人寿拟进军公募基金业的“野心”。这家位列国内保险业“第二梯队”的保险公司,近年来持续扩大金融版图。根据公告显示,合众人寿将持有合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95.5%股权。在拿到保监会批文后,其还需向证监会提出申请。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保险机构涉足公募基金的路径有三条:一是新设基金公司,如已开业的中国人寿旗下的国寿安保基金,华泰保险旗下的华泰保兴基金;二是收购现有基金公司,如太平资管收购了中原英石基金(现已更名为“太平基金”),太保也有意受让国联安基金部分股权;三是事业部形式,如泰康和人保都在旗下资管公司项下新设基金事业部,其中泰康已获批资质。

  对于以上三种路径,业内人士分析称“各有利弊,各自取舍”。事业部形式的优势在于成本低、改制快,但在审批效率上不具备优势;相较之下,新设或收购基金公司的效率或更快,但管理、运营等成本更大。

  扬长避短找准切入点

  保险机构的相继入局,让现有基金公司感受到了压力,他们将资产规模动辄超千亿的保险机构视为强有力的劲敌。“保险系公募基金有他们独特的渠道优势,光兄弟子公司参与认购,就足以"吃饱"了。”一位传统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如是感慨。

  但事实上,保险系公募基金的短板也显而易见:他们普遍存在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销售主动性较差、挖掘客户能力欠缺等问题。客观原因摆在眼前,由于过去的监管政策及委托人个性化的投资限制等约束因素,保险行业缺乏可比口径的历史投资业绩,这使得个人投资者短期内对保险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难以客观评价。

  保险机构深谙“扬长避短”的经营法则。“由于管理资金体量大,我们在固定收益市场上具有一定话语权,配置得越多就越有优惠。相比之下,多数传统基金公司的资金量较小,在固定收益市场上不具备优势,只能更多地去配置一些高风险品种。所以,固收类基金产品将是我们涉足公募的主要切入点。”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称。

  券商基金争当险资“管家”

  保险系基金扩容提速,是原本各自为政的资产管理行业由分割走向共融的一大体现。另一方面,政策藩篱的破除,也使券商、基金开始将保险公司奉为“座上宾”——保险业数万亿可投资资产,已不再是保险资管公司“独享”,券商、基金也可加入争夺险资“管家”的队伍。

  近年来,很多券商、基金争相拉拢“保险大客户”。仅以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为例,其委外投资资产规模就超过500亿元。“保险资金可以专户或定向形式委托给基金、证券等非保险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管理。”一位证券公司高管说,这对急欲摆脱对通道业务过度依赖、向财富管理转型的券商而言,无疑是不容有失的重大机遇。

  “要将手伸到别的行业去,当然也要允许别人把手伸进来,这是相互渗透的。”一家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认为,无论是券商、基金相继“拉拢”保险,还是保险机构争拿公募牌照,都只不过是资管混业的前哨战。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潘文强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