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创业在青岛如火如荼 一路上酸甜苦辣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3-06-18 16:11:00
原标题:合伙创业在青岛如火如荼 合伙路上夹杂酸甜苦辣
合伙创业人物一
7人变3人 目标不挪移
“梦想在于追逐的过程。13年创业路上,虽然有的合伙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离开,但我们当初定下的合伙创业目标不会变。”山东颐恒律师事务所主任相勇如是说。相勇表示,创业的路上有很多事儿,要比电影里更现实、更残酷,但也因此收获更多。当年合伙创业7个人,如今只剩下3人,但他们并不畏惧前程,原来的目标更未变,如今3个人合伙更加紧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条“不归路”才刚刚起步。
7人携手闯天下
创业一直是相勇的理想,从事律师职业的他若要创业,那成立律所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这样集兴趣和职业于一体。时光回到2000年,相勇和另外6名志同道合的律师走到一起,7人联合创立山东颐恒律师事务所,朝着做中国一流的律所目标进发。
“当时我们7个人各有分工,有当主任管行政和业务的,其他人也各有自己侧重的领域,有的主打房地产纠纷,有的主攻交通事故纠纷等等。”最开始创业的三四年走得很辛苦,但相勇认为那是7个人关系最紧密的一段时光。
为了扩大律所影响力和效力,7个人工作都非常卖命。“那时候我们就是‘人心齐、泰山移’的状态,7个人商量问题观点基本都一致,一伙人工作起来也很开心。”随着律所知名度和规模不断扩大,7个人在关于公司发展规模的观念上产生分歧,隔阂就此产生。
3人齐心二次创业
在《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中,随着企业做大,合伙创业的3人围绕“企业上市”产生分歧,期间还一度争锋相对。而在山东颐恒律师事务所壮大过程中,围绕律所规模和发展速度等问题,7名合伙人也曾产生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相勇介绍说,经过6年的发展,律所具备一定规模,当时员工超过200人,一些合伙人认为企业发展过快,必须要“降温”,而有的合伙人则力主尽快扩张,通过这种模式迅速发展,争取尽快跻身国内一流律所行列。“在律所人数迅速膨胀中,招进来的人也良莠不齐,有的人甚至违背律所规定,私自受理一些案子,结果产生一些问题。”相勇和另外几名合伙人认为,律所必须要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扩张,招聘一些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不强的人进到律所,这样不仅增加经营成本,而且给律所声誉也带来损失。
当时在企业经营思路上,有的合伙人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近些年来,不管是律所还是其他企业的发展,现代传媒在企业经营战略上是重要的一环,但个别老合伙人还是传统观念,认为律所发展就是靠律师去接案子,在这点上我们合伙人中也产生两种声音。”相勇等多数合伙人建议拨出一部分经费大力发展现代传媒,同时防止头脑过热,缩减人员数量降低经营成本,而有的合伙人则对此无法接受,最终离开律所另辟新路。
反反复复多次,7名合伙人多次开会争辩,最终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律所发展方向还是要放慢脚步,稳步前进,在前进过程中注重现代传媒。令相勇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此期间,多名合伙人或因“道”不同,或因其他想法,最初创业的7人中有4人陆续离开,有的继续从事律师老本行,有的则出国经商创业,大家又各自展开自己的事业。说起当今合伙人的情况,相勇百感交集,最初创业的7个人如今剩下他和另外两人,他们3人展开二次创业,不过仍然在坚持着当初的创业梦想,而律所业绩也在他们努力下稳步提升。
合伙创业人物二
兄弟齐心 其利断金
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商战中尤其如此。山东海红网送有限公司总经理衣恒富和兄弟衣恒福就是这样的搭档,哥俩分工明确,哥哥有创业经验负责客户联络和维护,弟弟有技术负责网送技术维护,两人公事上不谈兄弟情,衣恒富将其归结为“亲兄弟合伙”成功的秘笈。
业务扩展拉来亲兄弟
在创立网送公司之前,衣恒富打过工、开过洗车行、也做过网店,最终才发现电子商务配送这个领域的商机。2001年7月,衣恒富独自创业成立网送公司,主要负责网商和电商青岛地区的配送业务,当时公司规模还比较小,业务量也不大,但由于电子商务配送处于爆炸发展阶段,衣恒富成立的公司效率高,因此备受网商和电商推崇。
随着名气不断扩大,衣恒富的网送订单也纷至沓来。如今在网购领域,衣恒富已拿下亚马逊、当当、京东、凡客、麦考林等在山东区域的配送代理权,而在电商领域,央视、央广、腾讯易迅、家有等也将山东区的网送代理权给了衣恒富。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我愈发觉得人才和技术的重要性。”如今衣恒富创立的公司年均业务量高达500余万件,代收资金近10亿元,他在技术上专业知识不够强,在个别网送技术上更新不够快,而他弟弟上大学主攻网络,在网络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于是他在生意上忙不过来时,便经常叫弟弟来帮忙。
公事不谈兄弟情
《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中曾提到,“不要和最好的兄弟合伙创业”,衣恒富对于这句话也颇有感触,为了规避和弟弟在未来创业路上产生矛盾,衣恒富还是信奉那句老话:“亲兄弟明算账”,这是衣恒富和弟弟在合作之初就定下的规矩。
“在起步做网购配送时的确比较艰辛,我既当老板又当送货工人,有时候午饭经常忙得吃不上,而那时候资金也是相当困难。”说起当初创业的艰辛,衣恒富也感到相当不容易,而如今公司已做大做强,弟弟加盟创业还分去相当大的一部分股份,衣恒富表示这是兄弟情,他不后悔。
如今衣恒富和弟弟搭档走过4年多时光,4年多来兄弟来配合越来越默契,公司业务量也在迅速扩展。“感谢哥哥将我作为合伙人,我们的经历没有电影中那么惊心动魄,其实背后也是蛮多酸甜苦辣,好在我们坚持闯过来了。”说起兄弟俩的合作时,衣恒福如是说。
合伙创业人三
10年创业路 合伙情不变
俗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话用在合伙创业人身上却未必适用,来自济宁梁山的创业者王瑞强和吕昌刚携手走过10年创业路,而如今他们却仍“合伙情不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两人搭配亲密无间呢?
随着家庭、企业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家庭及工业型环保设备产品时下热销,这给一批创业者带来商机。俗话说:“得先机者得天下。”早在10年前,环保市场还不算发达时,怀揣创业梦想的王瑞强和吕昌刚便押注“环保”,希望“掘金”环保产业,成就自己也实现创业梦想。
分工合理合伙愉快
一个办公室两张办公桌,一个公司两个总经理……7日上午,在青岛路博环保公司采访时,王瑞强和吕昌刚递给记者各自名片,他俩的头衔一样,这也印证了两人的和谐关系。“我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王瑞强介绍说,吕昌刚大学学的机电一体化,也喜欢搞研究,因此负责生产、技术、采购及工程施工等,王瑞强性格外向,于是分管营销、人事、行政等。
“10年来,我俩从来没吵过架,更没红过脸。”说起两人合伙10年的经历,吕昌刚显得很自豪,他称两人希望做一辈子的合伙人,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做 “中国最优秀的创业合伙人”。其实早在来青创业前,两人在济南读大学时便有合伙创业的实践。“我在山大读书,他在山财上学,我比他高一级,因为都是农家出身,家里条件都一般,我俩便一起批发耳机、CD等,在济南的大学里销售。”吕昌刚表示,合伙几次后,他俩根据各自特长便有了分工,他体格健壮,于是负责进货,而王瑞强活泼外向,所以便主攻销售。
直到现在,两人的合伙一直很愉快,其中除了两人彼此欣赏外,还有他们之间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因。
艰辛创业磨练友情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两人的创业更是充满艰辛。2003年两人起步创业,兜里所有的钱加起来只有5000元,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剩下的启动资金不到100元。
“辛苦我们不怕,但迟迟没有订单,这让我们一度比较沮丧。”寻找企业客户两个月没有太大成效后,两人果断调整方向,从环保小产品和设备入手,开始借助网络和电话进行营销。精通网络营销的王瑞强通过网络拉到公司第一笔订单,一名市民订购两包活性炭,这次他们挣了30元钱。“第二笔业务是客户订购简单的采样器,挣了325元;第三笔业务是一家酒店购买厨房油烟净化设备,这次挣了700元。”时隔10年,王瑞强和吕昌刚仍清楚记得创业后的前三笔订单。
创业前三年,两人吃住都在一起,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晚上11时,第二天不到7时就爬起来上班,艰苦的创业环境让两人友情更加深厚,而业务量越来越多,两人在事业道路上越干越有劲。
誓将合伙进行到底
“有些合伙人挣钱了心就不齐了,我们俩不一样,每月领完工资后,其余挣的钱都攒起来搞研发和生产。”王瑞强和吕昌刚号称两人是相处得最融洽的合伙人,两人不太计较经济利益的得失,而是真正想在环保事业上做点事:值得子孙后代骄傲的事。
在环保产业上摸到门道后,王瑞强和吕昌刚愈发明白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自2005年开始,两人开始注重产品研发,创业重点也调整到三大领域,首先是家庭用户室内空气治理,其次是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再次是工业环保类产品。由于产品研发技术超前,产品质量过关,他们的产品越卖越好,不仅卖出青岛,在2008年也走出国门,日本、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客户纷至沓来。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得到报酬,如今两人年营业额达数千万,工人达到200多名。“2013年争取让1/3员工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一部分达到30万元,有的超过50万;2016年超过1/3的员工在青岛买上住房和汽车……”
王瑞强和吕昌刚,合作十余年,他们说认识彼此幸运又骄傲,因为创业的路上有最好的兄弟做伴。
合伙创业人四
“战友”去世 再觅“新搭档”
每一段创业史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梦想与坚持的传奇,不管起步时如何艰难,怀揣创业梦想的“合伙人”携手前行,一路走来不觉孤单,但命运弄人,有的合伙人却因生病或其它原因去世,这让另外的合伙人悲痛不已,而背负逝者遗愿前行成为活着合伙人的一致选择。3年前,武华军的合伙人因患胃癌不幸去世,当时正值事业发展旺盛时,最亲密的搭档突然离去,这令武华军十分悲伤,事业上也一度措手不及。痛定思痛,武华军带着已故合伙人的心愿继续打拼两人共同的事业,而习惯合伙的武华军通过细致考虑,准备再纳两名“合伙人”担当“左膀右臂”,三人联手闯天下。
亲密“战友”不幸去世
亲密的合伙人已故3年,但每提及此,52岁的武华军仍难掩悲伤。武华军和已逝合伙人戚先生相识已久,当时武华军在一家机车厂工作,而戚先生在机关工作,共同的创业梦想让两个人走到一起。2004年,两人相继离职,共同出资50万注册成立一家电气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组装低能配电柜、控制柜,批发零售电气机械设备及器件等。
“此前我在机车厂就是做电气公司经理,创业后我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和市场。”7日下午,武华军回忆前创业之初的点点滴滴,心里充满怀念,而合伙人戚先生在机关工作多年细心又周到,因此主要负责生产和售后。两个人搭档创业时已是中年,无论在资源上和资金上都相对充足,加上产品比较适销对路,企业发展顺风顺水。
不同性格和秉性的两个人在一起,对于同一件事情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武华军和搭档也一样。“我们碰到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就是相互摆道理,每个人都阐述自己的理由,从中选择两人都可接受的意见去实施。”武华军和搭档总体配合还是比较默契,两人最初创业6年中,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注册资金由50万提高到1000万,而年营业额也达到2000万。就在事业走上正轨时,搭档戚先生却不幸查出胃癌,病情后来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幸于2010年离世。
再觅“左膀右臂”
搭档的离世给武华军带来很大打击,不仅失去工作上的搭档,而且也失去精神上的支柱。搭档去世后,武华军悲伤过后重拾信心,在工作上更加努力,同时将公司从株洲路搬迁到李沧科技工业园,将公司的规模和效益都进一步做大做强。
“一个好的搭档不仅是你事业上的左膀右臂,在精神上也能做到相互依靠。”武华军在失去最亲密的“战友”后,在创业上越来越觉得不适应,此后他计划再觅两名合伙人,共同打造两人未完成的事业。最近3年,武华军用一部分时间去寻觅合伙人,他选择合伙人首先必须和他有一致的创业目标,同时合伙人和自己在技能上应有所区分。
经过仔细观察,武华军提拔研发部的老员工蓝信章接替他负责研发,主要负责产品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把关,而他又找来自己的高中同学王玉刚,由他接替已故合伙人戚先生负责生产和售后,而自己则负责公司统筹、战略和规划。“如今正在考虑有利的时机将另外两人转成合伙人,到时候我们将组成‘铁三角’,将公司做大做强。”武华军兴奋地说。
青岛合伙人现状
青岛合伙人数量不断增加
前不久开始热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的精彩创业故事让观影的人们深为感动。那岛城究竟有多少创业合伙人呢?近日,记者从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青岛现有的登记在册的个体私营业户共有48万余户,占全市所有经营主体的92%左右,投资经营人数64万多人。“登记在册的合伙企业有数百家,与个体私营业户总数相比不算多,但在实际采访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个体私营业户都是合伙创业,只是在公司注册时未注册合伙企业。”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说。
据介绍,近年来的个体私营业户数量年均增长10%左右,这个增长速度相当可观,也预示着创业发展前景比较广阔。而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增长数字背后,也有工商部门付出的努力,工商部门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不断降低创业门槛,简化手续,助推小微企业的发展,并积极支持大学生等群体合伙创业。
六大举措助推“青岛合伙人”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在助推各类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时,工商部门充当了孵化器和助推器的角色,创新推出六大举措助力创业,这为岛城众多创业故事增添了不少亮色。
“首先是开通创业绿色通道,向有志创业者敞开。”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工商系统在各登记注册窗口专门为高校毕业生设置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提供工商业务咨询和办理登记注册的一对一服务。其次,允许“试营业”帮扶“下海试水”,工商部门鼓励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自主创业开办个体工商户,对从事不涉及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决定的许可项目的,可以试营业,期限为1年,由工商登记注册机关实行备案管理。试营业期满后需要继续经营的,工商部门按规定为其办理个体工商户正式登记。
在创业初期,大学生等群体会面临租赁企业住所费用高昂难以承受的问题,市工商局创新推出“住所托管”模式解决起步难题,推行集中办公区登记制度,专为入驻企业提供住所托管和办公服务,切实降低创业成本。另外,工商部门还推出 “零首付”为资金短缺解忧愁,对于创业设立注册资本200万元(含)以下的公司制小微企业的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允许注册资本“零首付”,余额5年内缴足,降低创业门槛。
此外,免交“验资报告”和免收“登记费用”也是工商部门的创新举措。为切实降低高校毕业生等的创业成本,允许银行为200万(含)以下的公司制小微企业验资免费出具资信证明代替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同时,工商部门还免收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新登记设立的小微企业(注册资本200万以下)经营不足1年的,可不参加首次年度年检。
合伙创业关键在“选人”
随着《中国合伙人》的电影热播,网络上也引发了一场创业找谁做合伙人的讨论。有的人称创业合伙人最好找兄弟,因为亲兄弟靠得住;有的认为创业伙伴要有差异,最好有的懂研发,有的懂营销;还有的人认为创业合伙人需要资金支持,最好有大资金者加盟。众说纷纭,究竟创业之初选择什么样的合伙人最合适呢?我们就此也采访了业内专家。
“合伙创业其实是创业的初级阶段,创业之初,有的人有技术但缺市场,有的人有资金但不懂管理,本着优势互补的心态,大家凑在一起创业,这就是大多数合伙人联合创业的初衷。”青岛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范勤德介绍说,在合伙创业之初,创业者首先要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搭档,两个人不仅在技术、市场上要有所侧重,同时在遇到观点不一致时要学会相互迁就,遇到困难时更要站出来,勇挑重担,只有这样,合伙创业才会长久。
而在实践中,范勤德称他见过不少合伙人最终分道扬镳,究其根本就是创业之初没有做好股权分配明晰。“不少成功的合伙企业最终会演变成股份制企业,大家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按照股份比例就行分配。”范勤德表示,有的合伙人创业失败会相互埋怨,创业成功就会有别的想法,这样的合伙企业维持不了几年就会垮,要想持久必须开始便定好 “规矩”。
在青岛大学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田旭看来,创业选什么样的合伙人这是个多项选择题,因人而异。她介绍说,当前一些成功的企业不少都是合伙创业,例如“相机360”是一款拥有1亿用户的智能手机拍照APP,它是亲兄弟俩创业;“杏树林公司”为中国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有两款产品都曾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国区医学热门榜排首位,它是IT“海归”加移动游戏、电商公司的“高手”联手创业;在美上市的世纪佳缘也是合伙企业,它靠的则是投资大佬助力才成功。“你缺资金便去找大资金合伙人,你缺技术便去找技术高手,但合伙人志同道合是最基本的。”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