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新闻 > 青岛财经资讯

成本低赚钱多有补贴 家庭农场主最怕地被要回

来源:大众网-城市信报   作者:   2013-03-26 09:19:00

   当种粮大户们听到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消息后,本市的家庭农场主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增长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多的种粮大户在观望,他们每天都在搜集各方信息,他们在权衡,申请家庭农场究竟是好是坏?注册成为家庭农场购买农机、肥料都能享受补贴,还能打造品牌,身份变了,跟人家谈合作都更有底气,但是相对于这些好处,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们心中却还有着自己的担忧…… 
  机械化种植能省人工费 
  对于成为家庭农场带来的好处,青岛鸿飞大沽河农场的王兴迁说,首先一个就是种植成本会下降。“以前农户一家一块地,不仅把整块土地一点点分割了,中间还要留出道路,对土地造成浪费,而由于农户种植机械化程度不好,每次播种、收割都得租机器,成本很高。”王兴迁说,2007年、2008年自己农场还因为连续两年播种季节租不到足够的机械导致减产,受这个教训他先后投入了200多万购置了30多台大型农业机械,不仅播种及时而且效率高,大大减少了人工的费用,“现在除了切土豆等必须人工的活,农场里全部机械化,五百亩地一个人就能管理,人工费至少省了一半还多。” 
  购买农机还会给补贴 
  种植成本的缩减还体现了家庭农场在购买农业机械和肥料使用等方面。“别的不说,拿农肥来说,规模上去了,不用出去买肥料,大的肥料经销商就会主动上门送化肥,而且价格还都是批发价。卖给单个农户可能一袋150元,卖给农场也就120元。”王兴迁说,再有就是购买农业机械方面,农场还有优先购买权,比如国家出了10台新型设备,有20个人都想购买,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摇号”购买的情况,但是如果他想买,那直接买就可以 ,因为自己的农场是机械化示范基地,不仅购买机器有便利而且还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补贴。 
  “我现在想着购买飞机来喷洒农药,农委的工作人员已经下来考察,看实际到底能不能起到很好的实际作用?”王兴迁有些兴奋地说,这个事看来是比较可行的,飞机本身的价格在90万~100万之间,如果最终确定的话,政府就能给补贴最低30万,最高40万左右。
  农产品确保有销路 
  “以前农民种粮、种菜有盲目性,地里种了什么只有到了收的时候才能知道能不能卖出去赚钱?”永良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郭嘉良说,家庭农场因为规模大都有固定的合作客户,有的在作物种植之前就会签订购买协议,这样既保证了销路,而且价格上也会有优势。 
  农场主冷学家也说,家庭农场种植更加规范。“散户种植到底使用的是什么肥料、用没用农药等没有固定的标准,质量上良莠不齐难以保证 。我们都是统一施肥而且用的都是有机肥,单纯种小麦质量也高。”冷学家说,一般的小麦市场价是每斤一块一毛钱左右,而自己的小麦一般都能多卖一毛钱左右。 
  “家庭农场的后期加工也有优势,像我花50万购买的烘干机,小麦、玉米放进去短时间内就会被烘干,不仅快而且干净,没有糠,土少,收购的更愿意要,价格给得也高。”王兴迁说,自家的小麦一斤也能多卖一毛多钱。 
 

  胶州九龙七彩甘薯农场的孙志刚说,自己都有固定的合作客户,地瓜收了以后直接就可以出口国外,国内的销售也有一些固定的关系客户。“如果我没有执照,种再多地也是个人行为,说不定明天你就不干了,人家不能放心谈合作。但是有了家庭农场这个身份,跟客户谈合作就更有保障。” 
  “以前想宣传自己的农场都没有名头,广告打出去了,落款怎么写?就是把身份证号码写上可信度也没有多少。”郭嘉良说,但是注册成为家庭农场主以后就可以农场的名义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信度也增加不少。他认为虽然现在国家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但是品牌对于家庭农场的壮大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来的发展趋势虽然家庭农场还是以种粮为主,但是每个农场应该都会有自己的主打品牌。

    缺保护,最怕地被要回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基层农民、农业主管部门的些许担忧,亦或说是期盼。其中,农场主们最为关心的当属土地转包。 

  “怕就怕本来种得好好的地,突然被农户要回去。”青岛鸿飞大沽河农场的王兴迁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问题感到担忧。他对记者表示,地种得不好,担心自己;地种得好,又担心别人,怕别人眼红,半路把地要回去。“就盼望政府能下发一个正式的文件,确立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把家庭农场的土地承包权保护起来。” 

  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场主告诉记者,如今扩大农场规模转包来的地,就是和本村或邻村的农民签份协议。“虽然协议中会说明转包的期限,但如果别人非得把地要回去,有时候还真没办法。 

  基础设施跟不上 

  “家庭农场要想有好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等基础设施。”青岛九龙七彩甘薯农场的负责人孙志刚说,他在转包了 360亩土地后,为了确保浇灌及时,自己投钱改善了水渠。而在他眼里,村里农田的水利设施已经多年不见改变了。“在我印象中,村里农田的水利设施在近30年里似乎就没再变过。”孙志刚说,他不知道出现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但一个现实情况是,村里种地的人比以前少多了。 

  胶州最大的农场主王兴迁则相对比较幸运,因为他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政府扶持,农业部门给他的农场提供了上百万资金,帮着他修建喷灌设施 、硬化农场的道路。“我现在种着5000亩地,真要让我自己投钱完善农田水利,真没那么多钱。” 

  急缺人才和技术 

  除了基础设施的欠缺,在软件方面,农场也遭遇了瓶颈,尤其是科技与人才,和田间地头始终有段距离。“如果没有城里朋友的帮助,我压根不知道要改良土壤,更找不到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来给技术指导。”农场主郭嘉良坦言。 

  无独有偶,种植七彩甘薯的农场主孙志刚也热切期盼科技、人才能下到田间地头,尤其是“最后一公里”。“就拿种地瓜为例,因为我种的是有科技含量的地瓜,需要对接高端市场,所以在选苗、栽苗、培育等环节有更高的要求,对科技的需求量更大 。如果是按传统经验种植,那肯定没有前途。”孙志刚说,他现在最大的困惑,是希望有农业技能的人才到农村指导,帮着他把农场做大做强。“每年都有不少农业方面的大学生毕业,但能有多少到基层就业服务呢?” 

  配套政策未出台 

  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一个现象,虽然近几年农场主的数量在增多,但依然有很多人在观望,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农场配套政策的欠缺。 

  “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完善,首先要给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政策上的优惠也应该逐步落实。事实上,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业态,我国的家庭农场无论是认定标准、注册办法,还是经营范围,目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胶州市农业局一位负责人说,在中央文件下发之后,目前还未有细化的具体政策出台,很多家庭农场主处于一边经营一边观望的过程之中。 

  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享受到的各种扶持优惠政策相比,关于家庭农场的扶持优惠政策迟迟未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些许混乱。 文/图  记者 尚青龙  李伟伟

安玉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