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7300亿元 增8.5%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08-28 08:53:00
原标题:今年前7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8.5% 24省份增幅回落
昨天下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今年1月—7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7300亿元,为预算的62.6%,增长8.5%。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低于地方,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普遍下滑,全国24个省份收入增幅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前七月全国财政收入完成预算六成
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延续低增长态势。楼继伟指出,今年1月—7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7300亿元,为预算的62.6%,增长8.5%,其中7月份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9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低于地方,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普遍下滑,全国24个省份收入增幅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全国公共财政支出79410亿元,完成预算的51.9%,增长15%。楼继伟介绍,“支出进度加快,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国财政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6.5个百分点。”
据悉,全国财政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等支出增长11%以上,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城乡社区、交通运输、住房保障、农林水等支出增长16%以上。
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到150个左右
楼继伟表示,今年以来,财政部门按照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要求,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较好地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工作方面,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由2013年的220个压减到2014年的150个左右,同时加大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信息公开力度。今年,我国加快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进度,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由批准预算后90日内下达缩短为30日内下达,严格按照年初项目确定的预算用途和范围下达预算。
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研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广东、山东等省已完成债券发行
楼继伟表示,今年我国开展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测算评估,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得到较好控制,并指导地方做好发行4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相关工作。我国开展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改革试点,制定相关制度办法并确定了试点地区,目前广东、山东、江苏等省已完成债券发行。
接下来,我国将研究出台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统一制度框架。“完善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制度,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楼继伟表示。
此外,我国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限额控制,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
相关
我国将积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国内外环境相当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楼继伟昨日表示,接下来,我国将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成好全年的改革重点任务。着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力争今明两年取得决定性进展。
积极支持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
今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税收增速和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回落明显。“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增长5.8%,同比回落21.6个百分点;房地产营业税增长6.4%,回落36.6个百分点。”楼继伟透露。
我国研究制订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月30日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楼继伟表示,“我国积极支持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推进环境保护税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立法进程。”接下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我国将配合做好房地产税立法相关工作。此外,将继续推进营改增试点,抓紧研究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行业的营改增试点方案。
中央部门决算将按经济分类公开
楼继伟提出,我国将着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力争今明两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强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所有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依法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我国研究逐步将中央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将中央部门决算按经济分类公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将绩效目标管理和评价试点范围扩大到各层级预算单位,推动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及时公开评价结果。
年底前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实现电子化管理
楼继伟提出,我国将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今年年底前在省级全面实施,并向有条件的市县延伸。据悉,我国将加大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力度,抓紧实施中央代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出台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库款规模。(记者 桂田田)
责任编辑:安玉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