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敢当时评

中国青年报:“批评”前不要画蛇添足地加限定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2014-07-01 09:54:00

关键词: 批评 限定语 监督 事实 植入

  原标题:“批评”前不要画蛇添足地加限定

  前几天去河南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一个“知名博主看河南”活动,其间有个“新媒体如何传播正能量”的研讨会,与会者的一个共识是:正能量不是一味赞美,明明有问题却说瞎话唱赞歌,那是祸国殃民。虽然河南新闻比较多,但河南不少官员还比较开明,不少官员都引用了曾在河南任省委书记的卢展工的一句名言:舆论监督不能叫负面报道,而是正面报道。现在的舆论监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

  这应该是每个官员对待舆论监督应有的态度。不少地方官员都把“控负”当成核心工作之一,看到媒体舆论监督报道,就如临大敌地当成影响地方形象的负面报道去公关、灭火和摆平。觉得说好话就是正面的,反映问题的就是负面的,就是负能量。这种狭隘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当下地方政府及地方宣传部门和媒体、网民的对抗。

  实际上,任何在“批评”和“监督”前面加限定语的,都算不上真正欢迎批评和监督,而是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拒绝他不喜欢的批评。

  批评就是批评,前面加什么限定都是多余的。一些地方特别喜欢对批评进行区分:善意和恶意的,欢迎善意批评而反对恶意批评;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欢迎正能量的批评而反对负能量的批评;建设性和情绪化的,欢迎建设性的批评,反对情绪化的批评。其实,批评都是让人不舒服的,人们本能地都会去排斥,但我们有美化自己的心理,所以要找一个拒绝批评的理由:因为你是恶意的,因为你是情绪化的,因为你是负能量的,所以我不想听。

  真正应该区分的,不是善意的批评与恶意的批评,而是批评与造谣诽谤。而区分两者的分界线是“事实”,批评是基于事实的评价,而造谣诽谤是歪曲事实的攻击。如今不少所谓批评,其实是打着这个堂皇的旗号,去制造假新闻并借机诽谤、攻击。公民有批评的权利,但没有造谣的权利,造谣诽谤应该受到法律的追究。问题是,很多时候批评与造谣纠缠在一起,一些人在造谣的时候加一些批评的元素,在批评的时候所借助的论据中掺杂很多不实的信息,真批评与假新闻掺在一起,很有迷惑性和欺骗性。批评中有很多真问题,但在关键的信息上掺杂一些假信息,让人难以分辨,也容易模糊批评与造谣的界限。

  网上流传的大多不是纯粹的假新闻,而是批评和造谣混杂在一起的信息,这给判断真假带来了很多障碍。用假事实去支撑真批评,批评所指很迎合公众的情绪,可“植入”其中的关键性谣言也因此流传并且深入人心。

  严格区分作为价值判断的批评和事实判断的造谣,不仅利于精准打击谣言,也是对正当监督的保护,使批评和监督免于污名化。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701/c78779-25222328.html

初审编辑:周传金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