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家长嫌麻烦不带孩子就医 请医生看手机图片视频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杨耀青   2014-09-17 16:18:00

关键词: 手机视频 患者 家长 图片视频 脑血管科

  “经常遇到一些家长,进入诊室后并没有带孩子,而是拿出手机给我看图片或视频,想让我通过这些信息诊断、开药。”在我市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工作的李莹(化名)告诉记者,尤其是最近持续下雨,有些家长嫌带着孩子过来不方便,类似的情况明显增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我市不少医务工作者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特别是在骨科、皮肤科、肛肠科、耳鼻喉科等科室。部分受访患者及其家属认为,通过手机拍摄的图片和视频,把相关医学影像和患者的情况呈现给医生,这样的方法在特定情况下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可以免去患者跑腿、排队的麻烦……真的是这样吗?

  萌生想法:

  4次尝试“手机视频看病”都被拒绝

  “去年春天,父亲左臂的一小块皮肤出现病变,我带他到医院诊治,医生让我们描述病变发展的情况,但我们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当时我的手机里恰好存着刚发现病变时拍摄的照片,就展示给医生看。”33岁的王宁任职于我市一家科技研发企业,平日工作较为忙碌,上述就诊经历让她萌生了“手机视频看病”的想法。“父亲患有多种疾病,行动不方便,如果能用手机视频的方法看病,那就只需我一人去医院,不仅能让父亲免受奔波之苦,而且也能减少我的时间、体力消耗。”

  然而,王宁的上述想法却从未真正实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曾4次作出尝试,前往的医院等级包括三甲、二甲,科室涵盖皮肤科、骨科、脑血管科,涉及的医生均委婉拒绝了她“手机视频看病”的要求,并提出请患者本人前来。

  信息单一:

  仅凭图片视频难以准确诊治

  对于上述情况,受访的医务工作者普遍表示,他们能够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但诊断和治疗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要求,大家应共同配合以免影响诊治。

  “经常遇到一些患者的家属,把患者的患病部位用手机拍下来,再加上一些对病情的口头描述,想让我们据此进行诊断,这样的想法不切实际。”一位受访的骨科医生告诉记者,诊断病情并非只依靠医生对患者外在静态表现的观察,患者对按压、叩击等的反馈,瞳孔、口腔等部位的情况,以及相关医疗设备提供的信息,比如血液化验单、B超图像等,这些都是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如果仅提供手机里存储的图片和视频,信息过于单一,无法全面了解疾病的情况,因而难以进行准确的诊治。”

  “作为医生,见到患者本人是我们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前提,用‘手机视频’的方法绝非看病的‘捷径’。” 李莹也表示。

  后续康复:

  交流内容仅为咨询并非诊断意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住院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后与相关医生保持联系,有时会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发送图片、视频等,让医生对后续康复情况给出评价和意见。一位刚出院不久的受访者表示:“我认为这种方式挺好,出院后在家休养时偶尔会发现一些小问题,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交流,不用再跑腿了,医生看到图片、视频,回应也更为具体。”

  对此,部分受访的医务工作者认为,考虑到患者刚出院的实际情况,为了减少路途周折,双方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就康复情况进行交流,但是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这种交流仅限于咨询,并非诊断意见;二是交流对象应尽量选择患者的主治医生,因其对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较为熟悉。同时,也有受访医生指出,用手机、相机等拍摄的图片和视频,画面受光线、角度等影响较大,多数情况下难以真实还原患者的身体情况,尤其是一些与诊断密切相关的细节,所以,患者出院后应按照医嘱,在规定的时间亲自前往医院复查。(杨耀青)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