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头脑奥赛走过十年 光辉背后谨防功利化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4-03-03 13:32:00

关键词: 头脑奥赛;谨防;功利化

  近期一个词汇成为青岛校园内的热门话题,那便是“头脑奥赛”。去年崂山区实验小学勇夺头脑奥赛世界冠军大背景下,今年青岛中小学代表队参赛队伍和比赛成绩都创下历史新高 。但光环背后 ,却有业内人士担忧不少学校过于追求头脑奥赛成绩,会导致这项本意重在参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活动被功利化扭曲,重走奥数老路。
  参赛学校数量十年增六倍
  中国从1988年开始,首先在上海开展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国现已成为美国之外头脑奥林匹克参与单位最多的国家。在本次全国决赛之前,去年10月底,由青岛市教育局主办 ,青岛市少年科学院承办的青岛市青少年第十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成功举行,全市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共计282支参赛队参加比赛,成为历届以来参赛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也是青岛自2004年开始引入这一国际性活动之后的第10个年头。
  根据少科院统计,十年来 ,青岛全市共有500余所学校参加市比赛,10所学校曾赴美参加世界比赛,是青岛市唯一一项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都可以参加的创新活动。据少科院周老师介绍,青岛之所以引进这项比赛源于全市骨干科技教师2004年初的上海之行,当时正值第17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在上海卢湾高级中学举行,翻阅当年考察团的总结,他们这样写道:在本次大赛中,从长期题题目的设置到参赛选手们的表演,无一不体现着创新思维。
  科技与艺术完美的结合,鼓励废物利用,提倡全面的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思维……考察团返青后,市教育局当即决定将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引入青岛,由市少年科学院具体实施承办。
  2004年7月,市少年科学院举办了首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当时仅有40余所学校参加,题目使用的是上海以前开展过的项目,很快就赢得了青岛中小学生们的欢迎,开始获得全国乃至世界大奖。2013年的参赛学校数量足足是第一届的七倍多,头脑奥赛在青岛校园热度可见一斑。
  不求标准答案鼓励大胆创新
  今年的头脑奥赛题有6道,分别是“驾驶员测试”、“不同寻常的鬼屋”、“古典——两个王朝”、“叠加的结构”、“眼见为实”和“世界首届艺术节”,赛题强调综合性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本届大赛有来自全国13个省市及韩国、新加坡等481支代表队,青岛共有31所学校45支代表队参赛。青岛实验初级中学、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胶州市香港路小学分别赢得“古典——两个王朝”、“不同寻常的鬼屋”、“世界首届艺术节”竞赛项目全国第一名。
  少科院周老师表示,头脑奥赛没有标准的答案,正确的思维不一定能得到高分,只有思考与众不同、方法幽默新奇、有特色 ,才能取得满意的分数。
  青岛23中在“古典——两个王朝”获得全国一等奖第三名,该校突破常规,找了个大男孩谢云峰扮演杨贵妃,谢云峰看古装剧研究皇妃走路和说话方式,还学会兰花指和《贵妃醉酒》,到了比赛现场,甚至有评委都没有看出居然是“男扮女装”。该校还让一位特别内向、平时说话都细声细气的男生钟瑞起演唐玄宗,“我以前和别人面对面说话都不敢大声,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天天都对着镜子练大声说话,我变得比以往更加自信了。”
  同样是这个项目,青岛实验初中第一次参赛,就获得全国一等奖第一名,但令人惊讶的是,直到比赛结束,也没有形成一个最后的剧本,学生戏称这是“没有剧本的剧本”,各种精彩创意都是选手相互吵架吵出来的,这证明头脑奥赛本身就是鼓励各种大胆创意。
  参与过程比获奖更为重要
  在今年上海头脑奥赛全国决赛结束之后,大名路小学校长周韫轶对该校参赛学生反复叮嘱的一句话是:“成绩不重要,关键是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周韫轶表示,她最为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们在参与头脑奥赛中学会了如何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逐渐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谦让,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取长补短。
  “现在学校参与头脑奥赛的确有种‘一哄而上’的感觉,在真正参与头脑奥赛前,至少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搞明白头脑奥赛的价值取向和意义,只是抱着获奖目的,临到比赛才组织队伍搞‘一阵风’,那是无法真正取得实效的。”青岛50中校长杨芳介绍,头脑奥林匹克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活动,涉及语文学科的情景剧本的创作、美术学科的美工设计、音乐教师的表演策划、外语学科的语言辅导等,如果学校在推动中能有效整合这些学科资源,那么学生肯定能从中受益匪浅。
  23中校长滕伟亮介绍,在头脑奥赛中,小组成员要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进行“互动的交流”,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各种类型的同学相处,如何发表和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并遵守团队的统一意见,保证小组合作的组织性、纪律性,“这种团队意识是很多独生子女都欠缺的,经过头脑奥赛比赛,很多学生都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交流,这远比获奖重要得多。”
  不能局限在小圈子,普及是关键
  去年,崂山实验小学在头脑奥赛世界决赛“翻滚的结构”项目中获得世界第一名的好成绩,是青岛代表队首次世界奥赛夺冠,这也直接带动了今年更多青岛学校参与头脑奥赛。
  今年该校在《叠加的结构》项目中获得一等奖,特别是在结构承压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以18克的结构撑起 565公斤的重量,领先对手达到80公斤,今年5月,将再次代表中国到美国参加世界决赛。然而在崂山实验小学校长张星看来:“相比于世界冠军,头脑奥赛全员参与更为重要,应当用头脑奥赛的素质教育理念纠正传统应试教育误区。”
  “我们学校从去年9月份,就将头脑奥赛比赛内容作为校本课程,是青岛第一所将头脑奥赛进课堂的学校。让头脑奥赛不只是局限在参赛的少数学生小圈子中,而是在全校学生当中进行普及。”张星认为,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们只是“站在一旁”看头脑奥赛,无法真正参与进来,那么这所学校即便获得再多大奖,实际上与头脑奥赛宗旨也是背道而驰的,“头脑奥赛宗旨强调全员参与 ,而不是为了获奖”。
  张星坦言,他从2011年接触头脑奥赛时刚开始也是满脑子“要拿奖”,有一段时间非常追求成绩,可随着对头脑奥赛的深入理解,他意识到头脑奥赛本身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育人平台,“我希望能够让学校所有孩子都能接触和了解头脑奥赛,凭着自己兴趣去参与 ,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比学校单纯教知识更为重要。”张星认为,头脑奥赛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比赛,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准备的全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对于中国学生尤其重要。
  ■延伸
  动手的本该是孩子为何老师成参赛者
  一名业内人士眼中的头脑奥赛
  今年是全国头脑奥赛决赛首次引进上海市以外的裁判。李沧区少年宫培训部主任傅相勋是李沧区头脑奥赛的总辅导员,同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在本次全国头脑奥赛中他担任了“叠加的结构”组的裁判,作为一名业内人士,傅相勋讲述了头脑奥赛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结构制作老师参与度高
  “头脑奥赛是个好东西,能让孩子们获得动手动脑的锻炼 ,但是也有一点不太好,现在很多学校都违背了大赛的初衷,老师参与度很高。”傅相勋告诉记者,头脑奥赛里规定从选材到制作到策划都要学生们自己来完成,但是现在的头脑奥赛却是老师参与成分比较多。
  “孩子们要完成三道题,结构制作承重、即兴题和表演题。即兴题和表演题老师要给孩子辅导,就我所知即兴题老师参与百分之五十,表演题参与百分之三十。”傅相勋说 ,结构的制作方面,有学校老师的参与度甚至要达到百分之七十。“锯木条很危险不能让学生操作,胶水有害老师还要带着防毒面具去做。”傅相勋说,这也是迫不得已,主要是考虑孩子的安全。“毕竟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制作过程中出点啥事学校和老师担不起。”
  头脑奥赛的过程是让孩子全程动手,而什么原因让一些老师反而成为真正“参赛者”?傅相勋告诉记者,他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安全原因,第二是成绩原因,而拿到好名次好成绩则是最重要的原因。
  调动所有孩子积极性
  “现在确实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感觉,全国范围内可能都有这样的现象,据我所知,在一些学校参赛中,老师都起了决定性作用,比如老师包办了模型结构的制作,有可能学生一点都不会参与其中。”傅相勋告诉记者,不少比赛道具一看就不是孩子能制作出来的,如果没有老师“包办”,有些队伍根本无法参与全国决赛,更谈不上获得好名次。
  “学校和家长都要求孩子参加这样的比赛出成绩,所以就导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傅相勋表示,有的学校为了追求一年的考评任务,拿到年终考评比较好的分数,需要通过学生参加大的比赛获奖来提高分数,而且获大奖以后也能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我认为让头脑奥赛真正为学生服务,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加大普及力度。”傅相勋表示,学校里要多搞这样的兴趣班,学校里可以搞简单的类似比赛,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把头脑奥赛的本质和宗旨宣传到位,让每一个学生加入到这项竞赛活动中,形成常态化。
  ■链接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英文名字是:Odyssey of the Mind,原意为头脑漫游,简称即缩写为OM 。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最高水平竞赛活动,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举行一次,在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分组的队伍中展开。
  该活动始终倡导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理念,秉承着“让我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用我的创造力把我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誓言,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http://bddsb.bandao.cn/data/20140303/html/12/content_1.html

初审编辑:徐丽丽
责任编辑:刘岳超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