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助力蓝色经济发展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6-09-09 14:52:00
山东科技大学建筑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美丽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成西海岸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青岛滨海学院高级护理实验室。
文/图 半岛记者 丁扬 刘家冕 肖玲玲 通讯员 王伟 王永明
如果把城市的发展比作奔走的河流,那么高校便是一汪汪泉眼,为区域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府汇聚于这片热土,人才汇聚、科研创新、文化辐射,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落户,促进新区高等教育多样化、国际化发展,融合集聚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厚植发展优势,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融入新区发展,搭建人才“智库”
坐落于长江路和滨海大道之间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驻区高校中唯一一所“211”“985”高校。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完成办学结构调整,办学主体迁至青岛校区,这所高等学府对新区的贡献也日益显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宣传部部长沈刘峡表示,“学校一直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能,特别是学校办学主体转移至青岛以来,学校专题学习新区建设规划,研讨交流学校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融合,提出要争做新区最有价值的成员之一。”
一所优质大学能提供的最重要资源就是人才。据悉,为了培养适合新区蓝色经济发展的人才,学校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地方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青岛市和黄岛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近几年先后增设环保设备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四个专业,今后还将继续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方向,加快培养蓝色经济和产业调整振兴急需人才。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挖掘驻地教育需求,以继续教育为窗口,为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为驻区高校,我们为新区发展提供的重要资源就是源源不断的毕业生。为此,学校常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走进企业’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新区、留在新区、服务新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毕业生选择在新区就业或创业。”沈刘峡告诉记者,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依托人才优势,发挥“智库”功能,为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政策研究、社会调查、决策咨询服务。去年,一名教授被聘为黄岛区政协特聘委员,学校每年还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文化大家,入校园进行文化传播,与城市共享文化资源。
“西海岸发展日新月异,这也为我们建设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学校参与支持西海岸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办学的价值体现。”沈刘峡介绍,“十三五”时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迎来在新区办学的新一个五年。立足新区、发挥优势,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五年规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今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在新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山东科技大学
融入海洋特色,发展“一黑一蓝”
山东科技大学源起于1951年在淄博洪山设立的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和1956年建立的济南煤矿学校。2001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当时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在此之前,该校在泰安和济南两地均有办学。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主体由泰安搬迁至青岛校区。
9月7日,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初确定扩大办学规模由内陆向沿海发展时,学校组织人员前往日照、烟台、青岛等28个地方进行调研,最终选择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各方面都非常适合,而且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该负责人表示,正是有了这样强大的后盾,山东科技大学才能在2002年顺利招生,2004年成为主校区,该校建筑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政府在很多方面都给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完善了学校建设。”
源起于矿校的山东科技大学可以说是矿业办校,但如今,受到新区海洋元素的影响,学校近年来坚持“一黑一蓝”发展战略,一方面保持原有的煤炭特色,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海洋学科。“目前我们学校硕士学科设立了海洋测绘专业,本科也有相关的专业方向。”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还成立了海洋研究院,积极对外合作。同时,围绕山东“两区一圈一带”和建设新区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就业促进计划,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在海洋测绘、海洋机械、海洋耐磨蚀材料、物联网、金融经贸、机械电子、软件开发等十几个领域形成人才积聚的高地,抢抓涉“蓝”区域就业新机遇。
在西海岸发展十余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区域发展方面也贡献出不少力量,比较突出的是科技和人才两方面。该校每年拿出40万元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截至2015年底,累计资助学生专利研究1396项,获得专利授权610项,累计捐助160万元,全校累计奖励学生自主申请专利项目2883项,累计奖励金额达539万元。“学生申请专利最多的一年是3000多项。”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学校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专利质量,“发明专利作为最主要也是难度最高的专利,今年以来我们学校已有286项,占到全区的一半以上。”
据该校学生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校区建设初期,在青岛市就业的毕业生占省内就业毕业生的16%,在新区就业的毕业生约占在青岛市就业的17%。现在,在青岛市就业的毕业生占在山东省内就业毕业生的52%,在新区就业的毕业生约占在青岛市就业的40%。
青岛滨海学院
融入区域经济,惠及一方百姓
提起西海岸的驻区高校,总是绕不过青岛滨海学院,这所西海岸最早建立的普通高校见证并亲历了这片土地的建设发展。1992年,珠山脚下,前湾港畔,青岛滨海学院建立;1999年成为山东省首所民办专科院校;2005年升格为山东省首批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具备学士学位授予权……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首先要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接地气’。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我们为西海岸做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服务与正能量?”青岛滨海学院校长韩方希说。“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青岛滨海学院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1992年建校之初,结合青岛保税区获批后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全国设置了第一个保税仓储专业。”
记者了解到,针对青岛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定位,设置外语类、经贸类专业及软件外包方向,为外经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支持。配合青岛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目标,设置机电和工程类专业,为高端装备制造、家电电子、机械等领域培养人才。对接青岛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设置材料、信息类专业,为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培养人才。
自2009年设本科专业以来,青岛滨海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七年在全省排前四名,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青岛市2009年评出的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中,青岛滨海学院毕业生占据三席。每年的招聘季,专业技术过硬、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的“滨海学生”成为西海岸招聘市场上的“宠儿”。“近几年,我们学校每年大约有5000名毕业生,其中7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新区以及青岛市区就业。特别是新区的三资企业中,30%多的骨干人才是从滨海学院走出去的。”韩方希说。
据统计,近三年来,青岛滨海学院累计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本土企业培训人员共计5869人,其中第二产业内2279人,第三产业内3590人,为地方产业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
一所民办高校的建立,服务一方经济的发展,更惠及了一方百姓生活。
“为了解决学校教师及周边社区群众子女入园,学校先后建设了两所幼儿园,达到山东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韩方希说。
目前新区高校的引进方向主要是国内外知名高校。境内大学原则上应为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学科(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学原则上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引进的学科(专业)要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及市场需求相适应;应与科技、产业园区融为一体,强化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融合集聚效应。学科(专业)重点是满足新区“616”产业体系要求的专业。
新区还对引进并正式运行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给予补助。其中,对引进的非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500万元的启动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200万元,连续补助5年;对引进的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400万元,连续补助5年。
国内外知名大学纷纷落户西海岸
2016年1月7日和3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与青岛市政府分别签订了共建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基地协议和补充协议,占地2000亩,总投资约38亿元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中科院大学青岛科教融合基地)选址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该项目同时也揭开了2016年新区高校引进的大幕。
2016年3月,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由青岛科技大学、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青岛中德生态园三方合作建设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双元工程学院,计划投资25亿元。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引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德国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国输送的双师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和职业培训人才。
5月,清华大学与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灵山湾文化区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框架,将在城市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旅游资源开发、时尚产业和影视动漫产业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互惠共赢的战略合作平台。该项目规划占地185亩,项目正式合作协议正在深入洽谈中。
7月,青岛西海岸新区与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国际海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在新区建设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打造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国际一流教育体系和办学体,其招生及教育教学将直接纳入中央美术学院统一管理。
7月21日,青岛市与复旦大学签约,将共建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海洋发展与环渤海区域发展智库等五大项目。使研究院成为集研究生教育及高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等的综合实体机构。
8月30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了框架协议,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主要建设“四院一园”。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现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等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约15万人,各类人才近4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同时,一批高层次教育项目也正在谈、在建,预计到2020年,新区高等学府总数将达到20所,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届时,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成为活力四射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举措
绩效评价发挥高校最大优势
为了服务好青岛西海岸新区现有的高校发展,同时吸引更多的知名大学落户,新区在高校服务和引建方面也是做足功夫。2015年7月23日,新区设立驻区高校联席会议办公室,主要承担着与驻区高校的协调服务和项目引进工作。2016年5月26日,新区成立青岛西海岸新区高校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引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为高校项目引进工作搞好协调服务。
8月24日,为推进高等院校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新区逐个项目建立指挥部。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项目、复旦大学项目、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青岛理工大学新校区项目六个高校项目领导小组同时成立。9月2日,为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高校项目的总体协调调度工作,新区成立区主要领导负责人牵头负责的区高校引建领导小组。
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区高校的引进方向主要是国内外知名高校。境内大学原则上应为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学科(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学原则上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引进的学科(专业)要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及市场需求相适应;应与科技、产业园区融为一体,强化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融合集聚效应。学科(专业)重点是满足新区“616”产业体系要求的专业。
高校引进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对新区的带动作用?对此,新区建立了一套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新区办学机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阶段资金支持的重要参考依据。
激励
高标准服务吸引优质高校资源
良好的办学环境是吸引众多高校聚集到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区从用地、建设、补助和配套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服务高校建设。
“结合总体规划布局,新区各功能区都为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新区举办大学、分校或校区,划出专门区域并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对设立研究院、二级学院等二级办学机构的,根据需要预留相应面积的用地。鼓励引进的优质高等教育机构使用存量用地,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规定给予支持。”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引进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实行“实物化”支持。在高等教育机构集中布局区域,本着节约用地、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则,由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高标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实行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也可实行公共设施低租金供给高等教育机构。
新区还对引进并正式运行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给予补助。其中,对引进的非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500万元的启动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200万元,连续补助5年;对引进的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400万元,连续补助5年。
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高等教育机构落户新区,对其教学科研活动、建设用地、人才公寓、房屋租赁、税收减免等,按程序、按规定执行市、区的相应优惠政策,有关职能部门或属地单位按相关政策落实。对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安家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按照相关配套政策执行。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