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即墨 > 即墨旅游 > 旅游新闻

即墨柳腔

来源:即墨政务网--即墨旅游   作者:   2009-09-28 13:29: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即墨柳腔是目前唯即墨市独有的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它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在即墨的文化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地位,而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即墨柳腔有着辉煌而独特的发展历史,是即墨通行古今的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中华戏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地域的不同和习俗的差异的原因,形成了300余种地方戏曲,如:昆曲、黄梅戏、豫剧、吕剧、山东梆子等。柳腔发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距今约有二百余年历史,是青岛地区的一个主要地方戏曲。由于柳腔产生于即墨境内,而今这个剧种主要在胶东地区的即墨境内广为流传,因而人们称柳腔为“即墨柳腔”,即墨被称为“民间柳腔戏艺术之乡”。

    柳腔其前身为“本肘鼓”,是由民间说唱的“肘鼓子”形式演变发展而成的。“肘鼓子”产生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三、四百年历史,山东地方戏曲多由此演变发展而成的。“本肘鼓”系指本地“肘鼓子”的意思。流传于胶州一带则发展形成了茂腔,流传于即墨一带则发展成柳腔,故有“茂柳不分家,两剧姊妹花”之说。

    清乾隆年间,“本肘股”传入即墨,经过与当地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步由说唱小调转化成板腔体的柳腔戏曲。由于其曲调宛转,词意明达,易学好懂,故深受群众喜爱,而广泛学习演唱。借吹打、演唱谋生的吹鼓手、盲人更是如鱼得水,争相演奏、演唱,每逢节日、庙会,民间艺人则围桌盘椅,五、七人一伙,生旦净末丑,你一段,我一句,辅以简单的乐器唱起来,观众四堵,这种演唱形式,民间称“盘凳子”。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简单,所用的乐器也只有一只手锣,一只手鼓和一支竹板。后来受"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采用"四弦胡琴儿"伴奏。初用弦乐时,拉与唱不相协调,艺人们就配合着往上溜,因此,被戏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为"柳腔"。从此,柳腔作为一个剧种,登上了即墨的大众舞台。柳腔在经过长期的串村围场“盘凳子”演出中,不断的吸收融汇其它剧种的精华,逐步完善成熟。民间艺人经过百余年的艰辛努力之后,1900年前后柳腔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作为一个完整的地方剧种,开始登台演出。  

    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听来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几代家乡父老为其痴迷。

    经过不断的发展,柳腔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共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主要传统剧目有"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和"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等。柳腔以演出剧情曲折的唱工戏为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柳腔受其他剧种的影响,与当地民间武术结合,也开始演武戏,出现了刀马旦、武生等行当,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其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行。
     
    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柳腔艺术也获得了新生,在胶东地区迅速发展。青岛市于1950年10月组织成立了“金星柳腔剧团”。1954年春,即墨县以柳腔名流刘作廉为首成立了即墨“民艺柳腔剧团”,为现“即墨市柳腔剧团”的前身。

    即墨县在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从此,柳腔艺术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青岛市即墨县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礼堂,向中央领导和戏剧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戏剧报》等报刊都发表了评论文章,对柳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柳腔誉为“胶东之花”。从此即墨柳腔这一地方小剧种,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扬名全国。原文化部部长黄镇、朱穆之也先后莅临即墨,在观看了柳腔剧团的演出后,高度评价了即墨柳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观赏即墨柳腔之后,也即兴写下了“杯接田单饮老洒,醉人乡音听柳腔”的精彩诗句。

    1989年1月即墨柳腔剧团应邀晋京演出了自编自演的大型现代戏《恩爱之间》,再次受到了首都各界人士的欢迎。1992年,即墨市柳腔剧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天下第一团”称号;2004年,即墨市被授予山东省“民间柳腔戏艺术之乡”称号,即墨柳腔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即墨人民赢得了殊荣,已经成为了即墨的一张“文化名片”。即墨柳腔传统剧目很多,约有120个。柳腔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极具生活气息,柳腔底蕴深厚,也是倍受即墨及周边观众喜爱剧种,是失而不能复得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wanghj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