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胶州 > 人物访谈

笔耕不辍三十载 痴心不改文学路

来源:青岛大众网   作者:韩家云   2009-12-08 13:56: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记农民作家刘乃林的创作经历
   大众网青岛12月8日讯(记者 韩家云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30年间,在炕沿上、树荫下写下了200万余字的文章,先后著成《百舸争流》、《山乡深情》、《伟大的创举》等7本农村题材小说集,给人们创造了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他就是胶州市农民作家刘乃林,虽已年逾花甲,但一直忘我地进行着文学创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茸茸草》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也是他笔耕30年的智慧结晶。
    
    刘乃林是该市洋河镇河西郭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小学毕业的他没有一技之长,只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但他自幼酷爱文学,虽然在家务农,却深爱着生他养他的黄土地和相濡以沫的父老乡亲。他经常沉思在暇想之中,感觉孕育大地生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还有生活空间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写作的素材,因此注定他要与文学结伴而行。
    
   1977年,恰逢文革结束不久,30岁的刘乃林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心中萌生了文学创作的念头。于是,他拿惯了锄头的手又握起了笔,白天在田里耕作,晚上在纸上播种。1988年,他的处女作《小姑》发表在青岛一家文学刊物上,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在农村盛行的“换亲”现象。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对初搞写作的刘乃林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如果我放弃,就等于自我扼杀!”谈起当年艰难的写作经历,刘乃林至今记忆犹新。因为他是个农民,家人并不支持他写作,认为他应该把精力全放在生产上,因此白天根本不可能拿起笔,只有在疲劳了一整天的晚上,在别人呼呼大睡时,他才能拿起心爱的笔。要好的朋友也多次冷言冷语地挖苦他说:“你丢啥人?城里比你能的人多的是,都闲呆在一边,就你一个农民还想干啥?”难道农民除了种地,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这个问题曾一度困扰着他。直到《走远了的嫂子》、《老胡》等乡土气息浓厚的短篇小说相继发表后,才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为了写作,他就象“贼”一样,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写;没有稿纸,他就把用铅笔写过的稿纸擦干净了再写;没有桌子他就趴在土炕上,以至于双膝把土炕顶出两个深窝;有时困极了,趴在炕上一觉醒来已是半夜两三点。就这样,30多年来,刘乃林一手握笔一手握锄,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着生活中的素材,在炕沿上、树荫下共写下了200万余文字。
   
   一个农民,只管耕耘不闻收获,笔耕30多年的动力是什么?刘乃林说,是儿时母亲的故事让他有了写作的念头,是几十年的农村生活经历给了他创作的素材,是土地改革的历史风云、乡村巨变、新农村建设的铿锵步伐成就了他的人生理想……
刁姗姗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