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不能只盯“独奏家”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11-27 15:39:00
原标题: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不能只盯“独奏家”
■张巍
我国开展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至今已十年,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人才培养中的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当前一些艺术类院校沿袭“精品”培养定位,过于追求培养独奏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亟须改变。
“精品”定位的特点在于让学生成为独立演奏的歌唱家、钢琴家、小提琴家、舞蹈家等,以学生在国际国内大赛获奖作为核心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一对一”乃至“多对一”的授课方式,老师围着学生转,但对于学生的伴奏、合奏以及进社区服务等不甚关注。在评价时,学生获奖数量、等级占有很高的权重系数,导致学校紧盯少数拔尖学生,对学生整体的个性化教学则基本忽略。
时代在改变,传统的精英培养模式需要在研究生扩招、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作出改变。就上海音乐学院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占研究生总数的70%,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指向不言而喻;而每年能够进入乐团等成为独奏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不足10%,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了其他相关艺术工作岗位。
“精品”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独奏家,并非专指某些独奏岗位,而应该是具有个人专长、也具备显著综合能力的人才。比如群众艺术馆的活动策划人员、为社区授课的老师,以及担任合奏、伴奏的音乐人等等。
艺术类院校需要在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调整,为不同类型的音乐人才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课程方面需要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引导学生更多走入社区、走向社会,用自己所学所获提升周围环境的艺术氛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平台建设,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锻炼才干,展示才华。
此外,对于教育行政和评估部门来说,过于倚重“学校培养出多少独奏家”的评估体系也应当改变,应抬高学生服务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标权重。
艺术类院校突破“精品”定位并非意味着不再培养独奏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未必成为独奏家的“大多数”。这种突破也会带来学生心态的转变,他们不再把自己当作众星捧月的主角,而是放低姿态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专业特长,服务于社会。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