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杏林耕耘六十载 德术皆高谱华章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4-09-29 21:48:00

关键词: 张默道;青大附院;先进人物;典型事迹

  她是一位83岁的耄耋老人,她是一名至今都奋战在医疗岗位上的“功勋战士”,她享有“B超手”、“CT手”的美誉,她自称为“草根医生”,她就是——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张默道教授。

  在她60年的行医实践中,张教授以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用实际行动发挥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

  带病行医心系患者 彰显高尚医德

  “自从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病人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张默道以如此高尚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身体力行,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健康全心全意奉献。

  她1930年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留美归来的医学博士,姐妹六人中有四个是外科医生,一个内科医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张默道深受感染和影响,四岁就立志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求学北京辅仁大学和当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医学院,于1952年来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至今。

  60年的行医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张默道自己的身体经历过两次癌症病魔的打击。1979年,张教授在烟台洮村教学期间,患上了吃什么药都止不了痛的胃病,经检查确诊为胃癌,身为医生她深知只有尽快做手术,才能闯过难关。但是,看到病房里那么多患者都在等待手术,听到患者迫切的手术希望和要求,她决定推迟自己的手术时间!本身就是癌症患者的她夜以继日奋战在手术台前,依次为其他患者进行手术。有时,她疼得难以忍受,不得不让护士按压背部止痛穴位继续手术。一个星期后,直到为住院病人全部做完了手术,她自己才放松地躺在手术台上,接受医生为她做的胃大部切除术。谁又能想到,术后仅仅三个月,她就重返岗位,投入治病救人的第一线。

  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无论是谁,有着怎样的身份和背景,张默道教授都把他们看做自己行医救治和关怀帮助的对象,尽心尽责不遗余力。病人在院区晒煎饼的场景她还记得一清二楚。原来那个病人在等待住院,不舍得花钱买吃的,又怕带来的煎饼发霉变质,就在医院翻晒煎饼。张教授了解情况后,主动为病人办好了住院手续。

  谈及那两斤花生的故事,她依然感慨良多。当年有一位哑巴大娘身患乳腺疾病,张默道和她虽然不能话语相对,但两人间的无声的交流一刻也没有断过,在张默道的精心医治下,哑巴大娘病愈出院。令张默道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她就收到了大娘寄来的两斤花生。花生微不足道,但张默道却觉得极为珍贵,那是哑巴大娘的一片心意,也可能是她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作为回馈,张默道买了四斤钙奶饼干给大娘回寄了过去。无声的交流成就了这段医患佳话,那时的邮局就成了这段融洽而又温馨的医患关系的纽带和见证者。

  扎根一线服务基层 练就精湛医术

  张默道常说,在病房中,在手术台前,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病人,要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负责。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对家庭而言,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正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人负责,她对行医技艺的追求精益求精。

  张默道对待工作要求严之又严。她说,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责任重大,必须要有大量的医学知识储备,技术必须过硬、精益求精。在她的行医生涯里,她从未停止过学习,或者读书,或者泡在手术室观摩别人的手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革”给张默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那时她风华正茂,却受尽不公正待遇,身心经历了数不清的苦痛和折磨。亲人相继离去,她十四次被派下乡,割麦子、砸石头、修沟渠,多苦、多脏、多累的活她都干过,忍饥挨饿,酷暑严寒,她用强大的内心面对并克服一切艰难困苦。

  缺医少药、生活贫困是当时乡下医疗卫生的真实情况。张默道用善良的内心和娴熟的技艺,一次次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医疗任务。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头磕在了磨盘上,面对流血的伤口,她硬是用一根绣花针为他缝合了裂伤的头皮;麦田里,正在收割的农民兄弟因胃穿孔疼痛难忍,生命面临极大威胁,她就以课桌为手术台开展手术,最终妙手回春;土枪走火在一位农民的肚子上留下了60多个弹孔,没有无影灯,她就在汽灯下为他手术,缝合肠子上的弹孔200余针;她还在土炕上为病人做局部肿瘤切除术……

  这些传奇的经历,是个那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如今回忆起来,张默道没有半句抱怨,像在讲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她豁达地说:“感谢那些经历,让我成了一个接地气的‘草根医生’。”是的,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高明的师傅指点。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张默道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抓住空闲的每一分钟认真看书,日积月累,练就了“B超手、”“CT手”。这些“绝活儿”,并非上天赐给她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一颗善心以及敬畏生命的内在驱动凝结的硕果。

  60年来,张教授先后为患者做了上万次手术。她在院内开展了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她主刀的BI式胃大部切除术录像带被评为“卫生部教学示范教材”,并在全国推广。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张默道对自己的要求。本该颐养天年的她,如今依然在门诊忙碌着。慕名找她看病的人,数不胜数。在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面前,人们毕恭毕敬,用心倾听她的每一句叮嘱。“从来不做多余的检查,从来不开无用的药,但又不发生误诊、漏诊。”这是人们对她由衷的评价。

  言传身教激励后学 甘心奉献到底

  5月份,张默道教授度过了83周岁生日。生日那天,她非常愉快,因为给她庆生的,除了亲人、朋友,还有院领导,以及她带过的学生,如今都已成长为科室的中流砥柱。

  学生们会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在每天早上规定的上班时间前半个小时,张默道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逐一查看病人。有的学生来得稍晚一点,错过了查房,张默道会很生气,严厉批评他们。每天下班前,她会再次到病房查看,并且会亲手为病人换药、包扎。严师出高徒,正因为张默道严谨,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学生们迅速成长、成才。到现在,张教授带过的学生有的已成长为卫生系统的领导者,有的已成为杏林巨擘。

  每每说起学生的成长和取得的点滴成就,张默道总会笑得合不拢嘴,比自己获得成功还要高兴。一位严师苦心治学累累硕果令人称赞,一位长者激励后学的宽容与大度可见一斑。

  83岁的老人,步伐再不像从前那样矫健,思维也不像从前那样敏捷。有生之年,她愿意把自己毕生的经验、心得传授给年轻人——

  从基本理论学起,继承望扪叩听的好传统,练好缝合打结、术后认真检查等,减少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及身边的同事学习,向世界医学的前沿学习,不断地锻炼和丰富自己。只有思想、技术双过硬,才能对得起“医务工作者”这个光荣的称号。关于教学,带教老师要用简单的事实说明主要症状,加强学生的记忆。带下级大夫做手术的时候,一定做好术前讨论,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探查的时候,要仔细,不能遗留病变。打结要结实,缝合要端正,要按层次缝合,关腹前,清点器械和纱布,手术视野应该干净,预防手术后肠粘连……

  坎坷大半生,张默道很享受这苦尽甘来的晚年。张默道说,在党的领导下,现在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她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她始终忘不了党的教导,忘不了医院领导、同事们对她的关心和帮助。

  耄耋之年,张默道仍愿做伏枥的老骥,并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始终坚信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病人至上是医者的美德,是时代的主旋律。大医精诚,为了患者的健康,她愿意鞠躬尽瘁、奉献一生。恪尽职守,严谨行医,她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部无私奉献的人生华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永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