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0青岛行 > 媒体聚焦

[新华网山东频道]青岛的滋味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郝桂尧   2010-07-24 15:33: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这次随“2010网络媒体看青岛”大型采访团到青岛,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还原了味觉。在酷热难耐的济南,人本身就像一个放在蒸笼里的大包子,哪里还品得出食物的滋味。在青岛,神清气爽,胃口大开。导游小徐,是一位漂亮高挑的青岛大嫚,她用三句话概括青岛人的最爱:洗海澡,喝啤酒,吃海鲜,其中尤以蛤蜊为最爱。

    7月下旬,海水稍凉,外地人不敢下水洗澡,于是我们就以吃为乐,模仿青岛人,喝啤酒,吃蛤蜊。青岛人把喝叫ha,把蛤蜊叫ga la,喝(ha)啤酒,吃蛤蜊(ga la )几乎成了青岛饮食的代名词。

    小徐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去年青岛啤酒节举行啤酒大赛,要把一大杯3斤扎啤喝下去,需要多长时间?没人回答出来,她又提示说,10秒喝下去仅仅能入围。她的提示引来一片惊叹声,10秒喝下3斤酒,才刚刚入围,第一名该多快啊。没有人回答对,小徐后来告诉大家,是6秒钟多一点的时间。这个得了冠军的小伙子没有啤酒肚,是一个身材细高的青岛帅哥,可见喝啤酒不一定有啤酒肚。她补充说,青岛人无论那女老少,都喜欢喝啤酒。这里的啤酒新鲜,爽口,喝一杯下去,透心的凉。

    青岛的名字在国外比山东省名气还大,而青岛啤酒的名声比青岛还大。有人说:青岛是漂浮在两种泡沫上的城市,这两种泡沫一是指大海的浪花,一是指啤酒的泡沫。青岛有一大怪“啤酒装进塑料袋”。一个朋友说:夏季,烈日炎炎,下班以后,到路边的小摊上打两扎青啤,用塑料袋提回家,猛喝一口,从里到外透着爽劲。这种塑料袋是经消毒特制而成,很卫生;而扎啤一块多钱一斤,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青岛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卖啤酒的塑料桶,也叫“炮弹”。

    青岛是一座啤酒城,每年8月举行的啤酒节,就是青岛市全体市民的“狂欢节”,那一两个周,上百万人涌向啤酒城,要喝掉五六百吨啤酒,那场面真叫壮观。有一次的啤酒节还评出了“啤酒女神”。当地的市长身穿花衫,用大木锤把一个啤酒桶上的木塞砸开时,啤酒像阳光一样四溅,整个城市的狂欢就开始了。青岛人还把喝啤酒的习俗做了一个展示的窗口,这就是青岛啤酒博物馆。每次到青岛,我都会忙里偷闲,到青岛啤酒博物馆品尝几杯没有过滤的青岛啤酒,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直入心底。

    据说,啤酒代表的是一种激情,代表的是青岛的一种文化。有人说,青岛是一种海派文化,它在不俗也不雅的层面像啤酒一样晃荡着。它新鲜,时尚,富有生机和活力,充满了想象和创新。

    喝啤酒必须和海鲜搭配,最常见的海鲜是蛤蜊。

    这次2010网络媒体看青岛活动,我们吃过新鲜的海参,野生的大对虾,各种珍贵的鱼类,但是最难忘的还是大排档上吃过的蛤蜊。那一晚,完成采访任务已是晚上10点,青岛网管办的朋友们非要请我们到大排档体验一下青岛风情。我们点了几道当地有名的小吃,辣炒蛤蜊,烤黄花鱼,海米拌黄瓜,白菜拌海蜇……那原汁原味的蛤蜊,有一种非常鲜美的感觉,在嘴里久久回味。我忽然有一种当神仙的感觉。中国饮食文化,吃的是一种精神,色香味俱全。主要是感觉。你可以把海鲜运到全世界何一个地方,但是你不可能把这片海也运过去,这里的海风海浪,盛开的樱花,红楼绿树,八大关,讲一口青岛话的人,都是你吃的一部分……吃着喝着,就觉得身心渐渐透明,和大海融为一体了。

    青岛人吃的蛤蜊多产自胶州湾,青岛人通俗地叫泥蛤蜊,它呈卵圆形,壳面光滑,具有同心环纹,外壳白净,肉质肥厚。只要在蛤蜊盆里放一点盐,蛤蜊就会乖乖地把肚子里的黑泥吐个一干二静。如果说海参和鲍鱼是海鲜里的贵族,那么蛤蜊就像一个家庭主妇,是老百姓的“当家人”。青岛人喜欢吃蛤蜊,我想原因有几个:一是产量高,价格便宜;二是制作方便,用水烧开,口一张,就可以吃;三是因为蛤蜊肉质鲜美肥嫩,且营养丰富,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的功效……

    在很多人心目中,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然而,它的历史文化又是极其厚重的。

    胶州有一个三里河遗址,展示了5000年前后的胶州湾文明。5000多年前,胶州湾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当时就有鲅鱼、白鳞鱼和黑加吉鱼等,个头远比今天捕捞的同类鱼大许多。大多在60厘米到80厘米之间,也有长达一米至两米的。鲅鱼生长在外海,游速很快,要捕捞它们必须有船只,三里河人可能已经有了独木舟,在新石器时代这是最先进的水上工具。青岛人吃蛤蜊的历史也有五六千年了,三里河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其中有6种蛤蜊壳,可见三里河的先民们在浅海滩涂采挖各种贝类和螃蟹。三里河人的主食是米饭,副食是野菜和海产品等。

    不断出土的考古成果表明,青岛周围的广大区域,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区。齐文化是青岛文化的根源。青岛市所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胶州市和平度市都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奴隶社会之前,青岛属于东夷族。到周代,青岛辖区开始分属不同的小国,直到齐灵公时,青岛地区才一并纳入齐国领地,齐国非常重视商业,享乐文化发达。青岛人传承了齐文化主流特征的开放和霸气。青岛还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秦一统中原后,3次来到胶南巡视,并迁3万户人家至琅琊山下,修筑琅琊台。在这里开展了寻仙活动,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从这里出海。隋唐时期,崂山道教也逐渐全盛起来,渐渐成为一个道教中心,道家的空灵、潇洒和飘逸在青岛人身上有所体现。另外,青岛还受过战国时期侠士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比如田横就在即墨的田横岛上呆过。这种多元文化,构成了青岛人的“基因”。

    至于说啤酒,则是一种西方文明的象征。青岛人喝啤酒的历史不过几十年。最早喝啤酒的,是躲在小洋楼里的洋人。1903年,德国占领青岛,他们带来了这种叫啤酒的东西,同时使青岛成为中国第一个有规划的城市。英德商人在登州路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1906年该公司生产的青岛啤酒在慕尼黑博览会上获得了金牌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那时,每年生产啤酒仅仅是两千吨,相当于现在啤酒厂两天的产量。如此少的产量,怎么会给老百姓喝呢?在《饮酒》一文里,梁实秋记录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文人们“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但他们喝得都是花雕。老百姓喝啤酒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改革开放后,青岛啤酒才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

    喝啤酒,吃海鲜,原来也是一种中西方文明交融的产物。

    海浪的波涛是翻滚涌动的,啤酒的泡沫也是翻滚涌动的,它们融化在青岛人的血液里,以其活跃的属性,形成一种极大的动力,推动着物质生产的前进脚步。

    在与网络媒体见面时,青岛市常务副市长王书坚说,青岛有六种“身份”:对外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品牌城市,旅游城市,海洋科研城市,奥运城市。青岛的GDP位居山东第一,而且有一个名牌产品的集群,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等,号称“五朵金花”。无论是过去山东省提出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还是现在正在建设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都把青岛当成龙头。因为它面向海洋,衔接内陆和大海,充满了活力和动力。

    王书坚说,青岛未来将成为一座以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其中,他们正在建设很多大型项目。比如准备建一座新的旅游城,上面被覆盖,即使冬天,里面照样可以像夏天般凉爽,有阳光,沙滩,海水,绿树。到那时,青岛冬季旅游业将空前繁荣……

    听着王书坚的讲话,我默默地想:这才是青岛真正的味道啊。(记者 郝桂尧)(新华网山东频道7月24日电)

王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