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0浙江行 > 浙江行新闻

山上茶园雾锁 山下茶市连营

来源:青岛大众网   作者:王玮   2010-04-22 23:01: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新昌倾力打造茶业“航母”

 

春茶采摘

    大众网青岛4月22日讯(记者 王玮)近年来,新昌始终坚持把茶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始终坚持把握趋势谋划思路政策的“领先半拍”,始终坚持凝聚合力广泛合作提升茶叶文化“软实力”倾心打造“茶业航母”。去年,我县茶业实现了“三喜临门”:一是新昌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茶叶科技示范县;二是大佛龙井蝉联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三是茶叶生产尽享天时地利,获得了大幅度增收的良好实绩。据统计,2009年全县茶叶产量5700吨,产值4.916亿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产量增加205吨,增3.73%,茶叶产值增加6260万元,增14.6%。其中,名优茶产量4350吨,同比增345吨,增8.61%;产值4.83亿元,同比增6450万元,增15.41%。同时,我县茶叶产业链不断拉长,茶机制造、茶包装等新兴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茶业已成为我县农业支柱产业,整个产业链的产值高达12亿多元,从业就业人员超过18万。数据背后,折射的是新昌县多年来积极扶持和全力培育名茶产业发展的不平凡之路,透视的是新昌茶业正在飞速发展壮大,一艘巨大的茶业“航母”雏形初现。

老舍大佛龙井店

打造茶叶品牌金名片

    茶叶是新昌农业的传统产业,产茶已有1500年历史,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在传统珠茶产业渐入困境之际,新昌茶农顺应形势相继研制出“大佛玉龙”、“十九峰芽”、“沃洲龙井”、“天姥仙”、“罗坑山”、“回山峰芽” 等20余种名茶。这些名茶犹如朵朵山花,在新昌茶苑竞相绽放,但千家万户各自经营的固有弊端也开始突现,包装样式简单粗糙,茶叶品质良莠不齐,茶农顾自吆喝,又没有统一响亮的品牌,新昌龙井毫无市场竞争力可言。

                              中国名茶之乡-大佛龙井生产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昌县通过运营区域品牌对全县的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致力于茶叶区域品牌的培育和发展。1994年,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新昌县名茶协会,对茶叶的种植和加工进行统一管理,推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大佛龙井”作为全县绿茶的产品名称,全县的名茶产业走上了品牌发展之路。1994年,该县成功申报并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2001年,新昌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地域保护,2003年注册了“大佛”证明商标。

    自1998年起,新昌县开始着手制订一系列品牌管理办法,使品牌管理走上了法治轨道。一是在源头上下功夫,抓紧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良种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不断改善茶叶生产基础。同时,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力推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走高效生态茶业之路,加快新昌茶业融入国际茶业大市场的步伐。二是为防止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现象的发生,该县开发了“大佛龙井”的系列包装,着力解决“大佛龙井”创牌初期包装杂乱的状况,还于1999年专门成立了名茶质量监督站,会同农业、工商、市场管理办等部门,对全县名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名茶统一质量标准生产、统一包装、统一商品标志、分等级投放市场。同时,新昌县建立信誉卡制度,实行“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评选,设立举报单位,加大对伪劣茶的打击力度,并由工商、技监等部门共同组成品牌管理委员会,率先开展对经营新昌名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资格认定,由该管委会对具备条件的单位发给“资格认定证书”,并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凡年度内发现的有损新昌名茶声誉行为的,取消资格证书,以有效地维护品牌地位。

    如今,茶业已成为新昌农业的第一大产业,大佛龙井名茶也成为新昌的一张金名片。大佛龙井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销售,并出口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声誉远扬,享誉海内外。2007年3月6日,大佛龙井“佛茶”在杭州进行了拍卖会,经过激烈的竞价,杭州一家公司最终以8.3万元的高价拍走200克大佛龙井“佛茶”,相当于每公斤41.5万元。这对于大佛龙井——一个20世纪90年代新创的绿茶区域品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农产品品牌的奇迹!

建设茶叶交易大平台

    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专业市场建设为龙头,由此才能快速高效地集聚人气,扩大辐射面,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而拓展、发展空间。

    1995年,为适应茶叶产品结构调整及市场流通体制的变化,浙东名茶市场应运而生。它有效地解决了山区茶农“卖难”的问题,实现了新昌茶叶产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但历经12年后,市场的规模、设施以及周边的环境都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于是,2006年4月,中国茶市建设破土动工。中国茶市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可建商铺1500间,交易摊位800多个,市场划为龙井茶交易区、全国名茶交易区、茶产业交易区、国际茶叶拍卖交易区、茶文化交流区及茶公园休闲区等区块。市场内设茶博馆、电子商务、物流配套、检验检测、宾馆餐饮等服务功能。市场分三期建设,首期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近500间商铺。

    开业以来,中国茶市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目前已有400余家企业(茶商)进驻,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福建、台湾及省内磐安、天台、嵊州等县市。各种茶叶交易火爆、交易规范有序,日均入场交易人数已达1万余人,日交易量达到8万余斤。市场直接连结和带动新昌及周边县市茶农36万户、茶园面积60多万亩,并很好地承担了茶叶产品和龙井茶价格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批发的功能。与原浙东名茶市场相比,中国茶市的品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茶市已成为联系千家万户的茶农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重要纽带。2009年茶叶交易量达到9016吨,交易额12、69亿元,列入农业部定点市场,荣获商务部命名的全国“双百市场”称号,通过了浙江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和绍兴市“十强农业产业升级投资企业”的评审。
中国茶市,不仅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大的提升,更在市场定位和发展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努力使单一龙井品种向多茶类转变,使季节性市场向全国性市场转变,使单纯的交易市场向茶产业综合体转变。经3-5年的努力奋斗,打造中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中国首家国际茶叶拍卖交易中心,成为五星级市场和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外茶商公平、便捷的交易服务大平台,为振兴中国茶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构建茶叶营销大网络

   “新昌大佛龙井”外形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形似碗钉,色泽嫩绿鲜润,滋味鲜醇甘爽,汤色杏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匀齐,是绿茶中的“佼佼者”。“好茶还要勤吆喝 ”, 为营销“大佛龙井”茶,新昌以展示浓厚的茶文化为载体,举办了一系列的名茶展演活动。1995年5月,北京举行中国名茶之乡春茶展示会;1996年4月,在新昌县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暨第五届西湖国际茶会上,推出了茶艺茶道表演、专家品茶、名茶炒制、精品拍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1999年10月,隆重举行了第七届国际无我茶会,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100多名茶友进行了茶艺交流;奥运会前夕,新昌县和老舍茶馆联合举行了“大佛龙井向奥运建设者送爱心”活动,将当年的第一批大佛龙井新茶送到“鸟巢”建设现场,向工地的建设者表示慰问。多层次、多地域、多形式的“大佛龙井”名茶展示促销活动和茶文化系列活动的挖掘推介吸引了众多媒体竞相报道,迅速有效地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公众的好感度,令“大佛龙井”名茶家喻户晓,声誉鹊起,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在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复航广州举行的百年盛宴庆典活动中,大佛龙井成了唯一指定绿茶饮品。大佛龙井还成了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已礼赠俄罗斯总理普京、瑞典国王等十多个国家元首。
  
    同时新昌县相机而动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着力抓好茶文化的建设。从唐诗之路和佛教之旅历史文化中挖掘了“茶禅一味”的新内涵,推出了大佛龙井礼佛仪式,成为新昌茶文化活动的独特内容,深受茶界人士的推崇和欢迎。县内现有的5支茶艺表演队表演的天姥茶礼、大佛龙井茶礼、饮茶歌等茶艺节目,成为新昌群众性文艺节目广场文化的重要内容,促进了茶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中国茶市配套沿溪而建的3万平方米茶文化公园,栽有24个品种的茶树,50块景观石上雕刻了省内著名书法家的茶文化诗词,正成为游客休闲观赏的一个新景点。近年开发的省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长诏水库茶场茶乡观光游项目已接待了上千名国内外游客。最近,我县的茶乡游项目又被授予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品大佛龙井,悟千年禅机,带给游客的是别样的感受。

    新昌县自1995年5月在北京设立首家直销窗口后,1997年3月,又在著名龙井茶产区的杭州开设大佛龙井直销窗口——“大佛茶庄”。目前已在北京、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直销窗口200多家,极大地拓展了茶叶产业市场。去年,又和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集团——天福集团开展强强联合,将在该集团下属的全国800多家天福茗茶专卖店中开设大佛龙井专柜,使得“大佛龙井”“借船出海”,扬帆远航。市场犹如无形的海滩,潮涨潮落,新昌的名茶生产在市场的波峰浪谷间,闯出了一条“借梯登高”之路。如今,一张以中国茶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大城市的营销网络已经日渐走向成熟,“形成大茶业生产格局,打造中国绿茶中心”的目标已经初步达成。
  


 

蓝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