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对口援藏20年:“造血”项目成白朗发展助推器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2014-08-06 09:05:00
西藏的7月,景色中满满地孕育着丰收的味道。沿日江公路进入白朗,经过一片片蔬菜大棚和一个个在建工程,不出5分钟就能驶上“济南大街”。这条从无到有的大街,和蓬勃涌现的“造血型”项目一起见证着济南对口援藏20年来白朗县发生的向好转变。
从无到有在白朗建起蔬菜大棚手把手教种菜
走进白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蔬菜大棚,鲜红的草莓已经成熟、碧绿的西瓜长势喜人,52岁的张际明和妻子正在忙碌。进藏14年,夫妻俩早已习惯了在白朗的生活。只是,鲁藏之间远隔千里,他们对远在济南的家人们的思念,始终无法削减。“我们刚来西藏的时候还不到40岁,孩子也还小,经常一年都见不上一次面……”回忆往事,张际明有些动容。
时光回到16年前。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等气候原因,白朗县长期以来无法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藏族同胞们的餐桌上,仅有土豆、萝卜、白菜等少量蔬菜。
农产品结构单一、农牧民增收的心愿也无法实现……这些都成了摆在济南援藏干部面前的待解难题。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济南市第二批援藏干部进入白朗后,决定着力发展白朗的蔬菜产业。他们从山东聘请农民技术员、引进蔬菜品种,当年就建起了多座大棚,并且试种成功、加以推广,就此实现了大棚蔬菜生产在白朗“从无到有”的突破。
从有到强一场迈向“西藏蔬菜看白朗”的跋涉
现在看来,历届济南援藏干部在做大做强白朗大棚蔬菜产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就像是一场引领白朗向“蔬菜强县”不断迈进的长途跋涉。
济南第三批援藏干部到任后,建立了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天域绿”牌商标;第四批援藏干部到任后,新建了大棚温室、增加了蔬菜品种,打造“白朗蔬菜”品牌,完成了绿色食品认证;第五批援藏干部投入大量援藏资金,新建了白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第六批援藏干部到任后,实施了白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改造提升工程,引进了蔬菜新品种;第七批援藏干部到任后,拟投入援藏资金1600万,实施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及农牧民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和白朗县高效温室建设扶持补助项目,扶持白朗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记者了解到,白朗县的蔬菜大棚已达5367座、蔬菜品种达到116个,露天蔬菜种植面积有9000多亩。2013年,白朗的蔬菜产量达7513.7万斤。如今的白朗蔬菜产业,已经赢得了“全国蔬菜看寿光 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
谋划长远促白朗发展不仅“输血”还“造血”
把大棚蔬菜种上高原,只是济南对口援藏20年来,在白朗打造的大量“造血型”项目的动作之一。济南对口援藏20年来,共实施对口支援项目186个,其中不少都是“造血型”项目。
20年来,历届援藏干部投入援藏资金,帮当地企业修建厂房、引进设备等,成功培育了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旺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白朗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在白朗县传统民族手工业园区里,恰珠编织厂的女工们正在编卡垫(一种小型藏毯)。“两个工人花20天时间编出来的卡垫,市场价能卖到1万元。我们生产的卡垫,不仅在本地卖,还能卖到国外。”恰珠编织厂厂长曲珍的话语里透着自豪。如今,恰珠编织厂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也解决了不少藏族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