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经营亟待破困 期待消除隐性壁垒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2014-07-05 11:02:00
□ 本报记者 赵小菊 王佳声
上一次全省各方共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召开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是在2010年。自那时以来,我省民营经济的年度投资和产出规模都增长了一半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2013年,我省民营市场主体达到397.4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6.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4.8%;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0.8%。
7月4日,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站在一个全新的节点上,审视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会有哪些新的视角、新的感受?
比较,方知少什么:每万人私企拥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7户
从全国层面来看,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据统计,2013年,我省各类市场主体新登记户数和民营市场主体新登记户数均列广东、湖北、江苏、浙江之后,居全国第五位。
将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加入考量,与兄弟省市比,“少”,是最不容忽视的关键字。
我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比全国92.1户的平均水平少14.7户,分别比广东、江苏少66.3户、105.3户。每万人口拥有个体工商户320.8户,低于全国326户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广东、江苏少54.1户、157.1户。
2013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比广东、江苏低6.8、9.4个百分点。2013年末,我省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2.4万亿元,分别比广东、江苏少2.2万亿、2.4万亿元。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我省入围企业54家,远少于浙江的139家和江苏的93家。
吸纳就业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民营市场主体的活力。截至2013年底,我省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为1502.4万人,分别比广东、江苏少538.3万、1040.7万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92.6万人,分别比广东、江苏少425.8万、1126.3万人。
从企业自身组织形态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截至目前,我省民营企业中股份公司仅占0.46%;上市挂牌为154家,分别比广东、江苏少221家、84家。2013年末,我省私营企业75.3万户,仅占民营市场主体总量的19%,而广东、江苏这一比重分别是27.6%、27.3%。
剖析,离“均等”有多远:一个新项目立项到建成需十几份中介评估报告
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前段时间组织力量,对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查问卷看,46%的企业家认为“对民间投资存在所有制歧视”。有企业家表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国企民企得不到同等对待,这不光体现在政策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观念上,不少政府官员一听说是非公有制企业就不敢接触。”
政府在反思,提供的公共服务还不均等。同样作为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在登记注册、税收待遇以及信息获取等方面享受不到同等待遇,在供水、供电、用地、通关、商检等方面也有差距;办事效率仍不够高,项目审批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审批环节多、办理手续复杂、审批时间长,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最终建成,发改、住建、公安、消防、防空、环保、安监、地震等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的各类评估(评价)报告就有十几项;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政府机构与民营企业签订了国有企业的承包或租赁经营合同、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广告特许经营合同等,但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经常单方面终止履约,由此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却往往得不到合理补偿。
再加上民营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面临着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人才缺、税费负担重等问题,寻求突破已迫在眉睫。
突破,从何处发力:我省将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意见
问题就是导向,差距就是潜力。要解决问题,激发潜力,需要的是政府与企业的双重努力。
政府在思索,我能做什么。优化营商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是必须持之以恒的方向。据省工商局与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进行的联合调研,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等设定的涉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的项目仍有292项,其中国家级245项,省级47项。受访的需要前置审批的企业,从筹备到开业平均每户用时92.3天,前置审批平均用时68天。63.7%的企业曾经遭遇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78.1%的企业认为程序复杂、手续繁多。减少审批事项,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提升办事效率,政府向自身改革要红利的步伐还将继续加大,而服务,则将有的放矢,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类隐性壁垒。
企业需考虑,如何能实现突破。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关于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将会创造条件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但最终,政府搭台之后,唱戏的主角仍是民企自身。
http://sd.dzwww.com/sdnews/201407/t20140705_10588475.htm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