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山东新闻

“民”字当头33年“容颜”不变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张宇鸿   2014-05-25 10:05:00

关键词: 容颜;1980年;大院;一联;三包

  □冯冬梅 报道  图一:绿阴下的陵县县委大院。

  图二:原陵县人民医院(资料片)。

  图三:现陵县人民医院。

  初夏的陵县,一场小雨过后空气愈发清新,葱笼的各色植物展示着勃勃生机,一如小城里正在建设中的居民楼、商业中心、公园、景观河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落在政府街路西的县委大院,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见证着这个鲁西北小县的发展历程……

  □ 本报通讯员 冯冬梅  本报记者 张宇鸿

  县委大院33年“容颜”不变

  翻开《陵县志》第512页,对建设县委办公大楼的记载只有短短的三行字:1980年4月动工,1981年4月竣工。陵县建筑公司设计,第三队施工。大楼门厅四层,两侧为三层,长69米,宽14.5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砖、石、钢筋预制梁、混凝楼板结构。

  “1981年以前,县委和县政府在一块办公,当时的办公室都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旧平房。”在县委大院工作过30年的县人大副主任李祖领回忆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陵县率先在全省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全县产棉109万担,被评为‘全国产棉大县’,工业生产也发展很快,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1980年,县里开始筹建县委办公大楼。”

  如今,33年过去了,当年建楼时种下的针叶松和白杨树已有两人合抱粗,盘旋的凌霄藤蔓爬满了迂回的廊柱,大楼的内外“容颜”也颇为老旧了,只有迎着大门的影壁上红底金字的“亲民爱民,执政为民”八个大字引人注目。30多年间,除去零修碎补,县委大楼没进行过一次大修缮,楼内办公室地面还是水泥地,不少墙面因一次次的墙皮脱落、修补而显得有些斑驳。在一些办公室,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漆字的办公橱仍然在用。“这橱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办公用品,县委迁来时搬过来的,现在整个楼上还在用着的这样的橱子不下二十个,按年份,都能进档案馆啦!”工作人员开玩笑说。

  “寒酸”的县委大院,却见证着陵县30年间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陵县党史大事记》里,对1981年全县经济发展状况有这样两个数字:工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元。而到20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26.9亿元、11199元。

  “小气”政府的民生大手笔

  “县委大楼真寒酸,远看像个旧车间;县宾馆里俩小楼,低矮破旧不养眼;县委院里无好车,桑塔纳仍然挑重担……”2013年,一位前来考察的客商在陵县转一圈后这样调侃道。

  戏剧性的是,那位调侃陵县“寒酸”的客商,却在县经济开发区投资2亿元建厂,并引来几位老乡一块儿投资。“规划建设这么大气、基础设施这么完善的开发区,在县级真是不多见。”那位客商由衷感叹。

  先调侃,后感叹,折射出陵县历届县委、县政府“民生至上”的施政观。办公资金一分钱恨不得掰八瓣,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陵县的出手却“阔绰”得令人惊叹。2001年,陵县在县城西盐碱洼地上规划建设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13年里,地上地下累计投下16亿元,建成了功能完善、设施优良、环境一流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296家,利税达到56亿元。2012年,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上任后,抓住“德陵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机遇,累计投资60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总面积90平方公里的陵县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马颊河生态岛,搭起了未来陵县飞跃的“起跳板”。

  早在2008年,县里决定对狭小的中心广场进行改造,有开发商找到县领导,“把这块地皮卖给我建商品房,地价随你们定,而且我还建一座新办公楼白送给县里。”这么优厚的开价愣是被县里给顶了回去:“大楼破旧但不影响办公,给老百姓建广场,必须要建在黄金地带上!”结果,建设广场和县文化艺术中心所需的2亿元全部由政府埋单。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陵县党委政府“砸”向民生的投入愈发豪气:投资1.5亿元建第一中学,投资7000万建第五中学,投资2.3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改造升级,投资3.8亿元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投资4亿元搞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投资1.8亿元实施人民公园改造和新鬲津河景观带建设……五年来,每年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到了财政收入的70%以上。

  “大院”冷清了,群众心里热乎了

  “在俺们陵县,进县委大院就跟进自家院子一样方便。”4月22日,于集乡陈宝亮村村民陈晓冰因为离婚纠纷,到建在县委大院内的信访大厅咨询相关法律,在得到工作人员耐心的回复后,他感慨不已。

  在陵县老百姓眼里,这座简陋的大院是他们主心骨。

  2009年,陵县投资400余万元,在县委院内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信访大厅,县委大院不设岗、不登记,敞开大门欢迎群众随时来访。在陵县施政者看来,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要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需要敞开县委大门与群众沟通,而不是躲着群众、远离群众,更不能把群众拒之门外。

  据了解,当年陵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23亿元,而当时县委大楼走廊的墙壁因为漏雨大面积脱落,许多窗户也年久失修、撒风漏气,县财政曾经预算40万元进行装修,最后没舍得花这个钱。

  2011年10月29日,习近平同志对陵县“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的做法作出了“是亲民之举,也体现执政为民之意”的重要批示。

  虽然县委大院随便进,但能到大院里来反映问题的群众毕竟是少数,为随时倾听群众呼声,随时解决群众难题,陵县又把县委大院“搬”到群众身边,于2013年2月探索推行了“三包一联”党员干部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

  所谓“三包”,就是县委常委包乡镇、县委委员包片区、县委管理的997名副科级干部包村,“一联”,就是党员联系群众,从而实现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同时规定,每月1日为县委常委包乡镇工作日,1日、15日为县委委员包片区工作日,5日为科级干部包村居工作日,25日为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日。工作日这一天,县里尽量不安排会议,相关人员必须深入所联系的乡镇、片区、村居或群众家中,收集意见建议,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制作了“三包一联”服务群众联系卡,公开党员干部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和服务承诺。

  实施“三包一联”一年多,以往热闹的县委大院冷清了许多。“以前来上访的群众一天能接待好几拨,现在,一星期都来不了一两人。”信访大厅的信访接待员叶文燕说。

  冷清了县委大院,热乎了群众的心。在德州市社情民意电话调查中,陵县的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书记点评 大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载体 陵县县委书记 马俊昀

  衡量一个地方党委、政府形象的好坏,不是办公楼的豪华、威严程度,而是看党委、政府是否把主要精力、财力用于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否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33年里,陵县9届县委领导班子在这个大院里持续作好一篇“民”字文章:知民情、解民意、惠民生、暖民心。

  30多年的悠悠岁月,使县委大院积累、沉淀出一种极为可贵的传统,那就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亲民爱民,执政为民。身居陋室,心怀天下。县委大院从其内在精神实质上,正好吻合了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要求。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要在全体党员干部中传承、发扬好县委大院精神,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民造福,让老百姓在富强陵县、品味陵县、幸福陵县建设中,享受到最大成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刘岳超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