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引进高校达30所 政产学研融合滋养"蝶变"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刘金震   2017-09-25 09:24:00

关键词: 青岛大学;青岛地铁;青岛金王集团;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市教育局

  

  今年山东大学6个学院集中搬迁至青岛校区。 市教育局供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应该是大学!所以青岛引进高校的步伐从未停歇。从凤毛麟角到如今国内外名校接踵而至,青岛奔向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底气越来越足。而在筑巢引凤的青岛现象背后,是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产学研融合服务建设的责任担当。城市孕育了大学,同样,大学也滋养了城市。

  青岛引进高校达30所

  家门口就能读优质大学

  对于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光晓而言,今年入学方便许多。“我现在基本属于在家门口读博士,还是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真是由衷地感到幸福来临。”在北航青岛研究院的开学典礼上,他如是说。马光晓研究生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如今已经买房定居在市南区。看好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报考博士时果断选定北航。当得知北航青岛研究院今年招生,他的内心里还有点欣喜,以后不必在家和北京之间来回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首次纳新,首批新生共有125名研究生,未来三年将主要在北航青岛研究院进行科研与学习。而在青岛市教育局的官网上,新落户大学开学的消息不胜枚举,无疑透露着高校朋友圈的壮大,也看出了青岛在引智上的紧凑步伐。

  今年8月24日,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迎来首批142名研一新生;1958年搬迁济南的山东大学,再次牵手青岛落子续写前缘,六个学院今年集中搬迁至青岛校区。如今的青岛,已然不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

  而从高校落地推进的速度上来看,今年的前七个月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4所高校与青岛“牵手”,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这片大地正上演高校引进的“青岛速度”。

  根据青岛市教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引进高等教育机构达到30所,其中,已引进并运行的高校(机构)有13所,已签署合作协议并正推进的国内外高校(机构)有17所。一连串的数据背后,其实是这座城市的引智速度,众多国内外高校在青岛找到一席之地。

  举力之下量变青岛“现象”

  “筑巢引凤”质变智力支撑

  “近些年的城市发展有目共睹,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这片热土,青岛也从招商引资转到招商引智,”毫不掩饰对于人才的“渴望”,政策层面上频频加码。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刘文俭认为,面对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等需求,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纷纷落地,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蓝高新产业集聚效应,以及诸多引智举措密不可分。

  2016年,青岛发布《关于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为了提升青岛的科教水平,本着优中选优的思路,将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着眼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其中境内大学原则上为“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专业排名前5名,境外大学原则上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

  市委高校工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区市全面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积极“内引外联”,多方挖掘资源。通过发挥一流大学青岛校友会、在青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青岛友好城市和留学归国人士、高校合作企业等多种渠道,对接国内外优质高校。按照校区、研究生院、研究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四种模式引进高校。重点探索引进“研究院+研究生院+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引进模式。根据苏州等地引进高校的经验,以园区为主体引进,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在丰厚的优惠条件的基础上,一大批高等院校聚焦在青岛,对接起“蓝色、高端、新型”的战略需求,补齐着重点产业和紧缺人才的短板。

  从今年举行的中国青岛首届海洋产业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可以看出,在引进高校和人才的系列动作下,人才高地的构架作用正在凸显。半岛经济区7城市38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发布160个海洋高层次人才需求,其中硕博人才需求占八成以上。

  在教育观察人士看来,青岛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让本地学生得到红利,更重要的是为青岛城市崛起积累智力。高校朋友圈从量变到质变,提升青岛创新活力和人才集聚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为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政产学研融合滋养城市

  助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青岛需要人才来滋养城市,大学也确实滋养了青岛。刘文俭认为,青岛下大力气引进高校以服务于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需要,相比以往的凤毛麟角,如今青岛高校数量可谓翻番增加,尤其是研究型团队的进入,使得科创成果在青岛孵化落地。“从北京、重庆等城市的发展管中窥豹,高校云集带来的智力转化、科技创新,必然使得青岛的城市未来可期。”

  以在青拥有三校区的青岛科技大学为例,“青科大模式”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七个,其中包括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而土木工程见长的青岛理工大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更服务于青岛为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青岛胶州湾隧道、胶州湾大桥等工程建设中,均能看到青岛理工大学参与的身影。学校大量研究成果还直接应用到青岛地铁、青连铁路、青岛蓝色硅谷轻轨跨滨海大道等重大工程。

  “高校不断谋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政产学研融合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签约落户,添彩正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青岛。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的落地,对接青岛乃至山东省对高精尖的需求,北航青岛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同林说,他们引入青岛的专业皆为新旧动能转换所需专业,与青岛当地的发展要求契合度极高,必然滋养青岛的城市建设。

  高校正滋养“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建设,助力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崛起。

  

  北航青岛研究院迎来首批125名研究生。 市教育局供图

  最新进展 岛城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已超50所

  据悉,青岛在扩大高校朋友圈上不遗余力,按规划,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含军事院校)总数增加至50所以上,使青岛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加上原有的驻青高校,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已超50所,算提前完成了规划的目标。

  在国家“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山东省实施学科筑峰计划和优势学科提升计划,建设山东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打破了过去“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对大学身份的固化,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在青科大看来,这对于学校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从驻青高校情况来看,他们也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发展后劲。中国海洋大学规划在古镇口开建黄岛校区,助力打造国家级综合性滨海试验区和海上试验场。青岛大学也在建设胶州新校区,力求在国际化合作办学、人才引进以及打造高水平学科方面加快发展步伐。而青岛理工大学则瞄准了西海岸的热土,大力推进布局主校区转移战略二期工程,预计到2020年完成主校区的搬迁工作。青科大则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引进人才并将青岛声音传递到其他城市乃至国外。在青岛这片热土上,人才高地的雏形正在呈现。

  ■相关新闻 山大、海大、石大 入选“双一流”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记者从中了解到,山东入围的高校可以说均与青岛有关,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将建设一流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打造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名单显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其中包括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B类包括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六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在“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有山东大学数学、化学,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