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雁:市北建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核心区
来源:大众网 2017-02-09 13:48:00
市北区委书记郑德雁。
大众网青岛2月9日讯(记者 王悦音 通讯员 王校先)格局,决定一个城区未来发展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北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市北区明确了“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核心区”的目标。作为青岛市主城中心区,在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融合”理念深入人心之后,融合发展亟待向创新突破跨越,市北区站上了再创辉煌的全新起点。
市北区委书记郑德雁介绍,“未来5年,市北区的奋斗目标是:以打造 ‘五大中心’为支撑,以提升城市生长力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切实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实现增长动力加快转换,城区均衡协调发展,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在青岛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向着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核心区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在青岛市城市“总规”中,市北区定位为主城中心区。在刚刚落幕的市北区第二次党代会上,市北区提出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核心区”。从“中心区”到“核心区”,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这中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从“中心区”到“核心区”是城区发展能级的全面提升;与城市母体的联结将更加紧密,有更大作为与担当;承载着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核心功能,对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宜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具有不可或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国际经验表明,成为城市“核心区”,需要强悍的创新要素支撑,需要完备的公共服务能级支持,需要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涵养。市北区作为正在经历深度转型的老城区,不仅要做优做美,更要做大做强。
“核心区”的逻辑必须建立在爆发力惊人的创新支点上。让创新因子持续发酵,实现固有存量发生链式裂变反应。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在市北区存在了50年,在创新杠杆撬动下,脱胎为中国生物科技创新园。创新园将建动物病毒基因库的消息一经传出,瞬时便让声名显赫的华大基因、正大集团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纷至沓来。这个创新园,就是存量变增量澎湃“乐章”中的一个“音符”。
“核心区”的逻辑必须建立在极具生长力的创新平台之上。点面耦合,积厚成势。形态各异的创新平台,合纵连横,形成产业联盟与企业集群,让智慧、技术、资金交融流动,生成支撑“核心区”高速发展的蔚为壮观的新产业矩阵。产与城融合共荣,既发展与城市空间高度匹配的产业,又能让城市因新产业的滋养焕发勃勃生机。
“人是发展的尺度”。构成“核心区”的逻辑,应该以人为核心,将能否让人民生活幸福作为进退、取舍的标尺。 所以,核心区之“核”,应该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是年轻人成就梦想的舞台,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家园,也是漂泊者心向往之的温馨港湾。
作为老城区,民生压力舒缓、产业再造升级、城区功能更新等战役全面推进,市北区任重道远。此目标,非上下勠力同心而不可为。需要思想更加解放,改革更加彻底,信心更加坚定。
“核心区”之“核”,还是指具备向外辐射的能力,具备裂变式或聚变式的能力。这也是“核心区”之“核”的雄心所在,担当所在。
“提升城市生长力,打造一流邮轮港,两项工作都做好了,核心区的目标便能实现。”
从青岛保税区,到即墨市,再到市北区,站在过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熟悉了城市治理的规律,秉持着务实创新理念的郑德雁,如今肩负起了市北区发展的重任。多个区市岗位的历练,让他更加善于掌舵一个城区的发展方向,深思熟虑之后,他把目光瞄准了“打造国际城市核心区”。“这是市北区承接上级任务、彰显自身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和省、市发展大局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郑德雁说。
以核心区的思维引领发展,以核心区的定位谋划工作,以核心区的标准推进落实。这一方向的提出,既是基于对市北区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的精准剖析,更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选准了核心区这个方向,路径何在?
郑德雁给出的答案是:提升城市生长力、打造一流邮轮港。未来五年,市北区将着力提升城市生长力,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把市北区建设成为智力密集型产业示范区、高端人才聚集区、城市治理先进区和生活品质样板区;全力打造一流国际邮轮港,坚持港城联动、以港兴城、高端引领,为建设国际城市核心区提供战略支撑。
生长力,内化为这片城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邮轮港,则具象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强引擎。“两项都做好了,核心区的目标便能实现,”郑德雁说。
“要让生活在市北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城市的热度和温度。”
城市发展需要支撑点,城市核心区更是如此。
市北区立足自身区位、产业优势,将支撑点精准定位在了“五大中心”的打造上:湾区现代服务中心,市北区势在必得。依托独有的邮轮港优势,这里将加快推进青岛国际邮轮港规划建设,高标准打造国际港城、人文都心,培育以体验、金融、创新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核心区不能再发展一般制造业,要建设先进智慧产业中心,”郑德雁说。唯有打造智库集群,发展智库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才能不断提升人均、地均产出能力,推动城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跨上新台阶——到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0亿元,力争突破200亿元。
创新要素集聚中心,市北将人才的引进放在了突出位置。到2021年,这里计划引进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1000名以上,引进硕士、副高职称人才1万名以上,本科及专业技术人才5万名以上。
在城市绿色发展中心的打造上,市北区已经先人一步。结束不久的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年会,举办地正是市北区,和来自国内权威的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让郑德雁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智慧引领战略,深入推进区域管理网格化、全区统筹信息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住房、健康等现代服务体系,打造主城人文生活中心。“要让生活在市北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城市的热度和温度。”郑德雁的话铿锵有力。
“其实,创新要素一直都在,关键看怎么发掘。创新平台搭建好了,虹吸效应就会立马显现。”
创新,是发展的基点。
市北区近年来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正是缘于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不动摇。在该区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创新两字出现了82次之多。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这两个字也被郑德雁反复提及,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跟全国其他城市的老城区一样,空间资源不足也成了制约市北区发展的瓶颈。滚石上山,闯关夺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承担起青岛市“做优做美东岸老城区”目标中的使命,市北区选择在创新上下工夫: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引进、创新体制优化,实现创新能级全面提升。未来五年,这里将重点打造“六大创新载体”。
这些创新载体,郑德雁如数家珍。
“位于南京路的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将打造成总面积过百亩的中国生物科技创新园,”郑德雁说,“其实,创新要素一直都在,关键看怎么发掘。创新平台搭建好了,虹吸效应就会立马显现。”目前,市北区正在积极争取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资源,筹建国家外来病研究中心,并引进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协作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华培训项目,华大基因、正大集团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有了合作意向。
其余5个创新载体也呼之欲出:依托青岛科技大学、橡胶谷、启迪协信科技城、清华阳光研究院山东分院等科技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橡胶材料与装备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四方车辆研究所科技优势,打造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总投资40亿元的浪潮研发中心项目,打造占地面积超过200亩、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依托辖区百洋医药、齐都药业等资源优势,在孤山片区规划打造以医疗研发、智能设备、健康养老等功能为核心,总面积过千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园;以北京大学 (青岛)城市治理研究院为核心,以院士团队为支撑,组建一个立足市北、服务青岛、辐射全国的高端智库集群,打造地理信息产业园。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这条依托挖掘现有资源走出来的创新之路,或将为全省,乃至全国打造出一个老城转型的新样板。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