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记楼糕点。
姜培鸿和徒弟们一起作糕点。
姜培鸿制作糕点。
66岁的姜培鸿制作的糕点。
英记楼的糕点。
序言:为传承和弘扬老字号优秀文化,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推进青岛市品牌建设,青岛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档案局组织开展“寻找‘青岛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将挖掘老字号企业传承“工匠精神”、打造金字招牌的深刻内涵、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追随老字号企业的故事和发展历程,探究老字号企业传承技艺、培养工匠、尊崇工匠的历史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并传承老字号企业对保护、传承和弘扬老字号优秀文化的认识、经验做法等。今天,我们走进百年英记楼。
大众网青岛8月26日讯(记者 高忠业)8月25日上午,63岁的英记楼食品公司技术顾问姜培鸿正在英记楼敦化路店操作间,和徒弟们一起制作糕点,材质、用料、手法、火候,姜培鸿熟稔于心,20分钟后,飘着香气、面带金黄、脆酥的糕点出炉。就在人们大快朵颐的时候,姜培鸿和英记楼食品公司总经理黄学功的一席话,把我们的思绪带到百年前的英记楼。
青岛开埠以来,英记楼、顺兴楼、春和楼、聚福楼闻名遐迩,四大酒楼首推英记楼,其研制的糕点首屈一指。时间回溯到1906年。当年,在中山路上有位专门卖中式点心的手工匠人——英达昌。据说他做的鸭味酥酥皮薄如蝉翼,一块鸭味酥可分为68层,这吸引了很多达官贵人前来光顾英达昌。后来,英达昌和他表弟等五人合资开起了当时青岛第一座茶点楼,因为开始只卖英达昌的鸭味酥,且寄居在一栋综合小楼中,故此取名英记社。随着时代的变迁,英记楼的点心不再局限单一的鸭味酥,他们将宫廷的秘制配方融入到茶点中,当时沙琪玛是一种从欧洲进入进贡给皇族的点心,聪明的御膳房厨师用中国的蜂蜜,在特制的小铜锅里熬糖,炸穗子,裹糖浆沾芝麻,传说这种制糖裹穗子的技术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谢云山。1917年,英记楼在中山路北端盖起属于自己的店面,同时改名英记楼。英记楼自产自销各类精致茶点。食客不仅可以堂食,还可以打包带走,这种做法,瞬间风靡了整个山东。
英记楼的糕点成为达官贵人和太太小姐们的最爱。这其中尤以康有为为最。据历史记载,康有为和其三姨太是英记楼的常客,在“英记楼”还设有康有为专座。康有为曾说:一日不食英记楼,恍惚如日。据文史学家鲁海先生介绍,1927年康有为过70大寿,青岛的一位故友为他祝寿,特邀他从上海到青岛赴宴,祝寿的酒楼就是英记楼。在就餐过程中康有为感到小腹不适,筵席还未结束就返回住所,3天后康有为去世。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康有为的死因尚未有一致定论,但这一时间上的巧合却为英记酒楼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另外,老舍先生对英记楼的点心也是赞不绝口,一有闲时便会带着朋友到中山路的英记酒楼吃点心喝清茶。古老的配方,加上康有为、老舍等名人传播,一时间,英记楼糕点名声远扬全国,甚至海外。许多来青岛的外国人都会慕名前往英记楼,一壶茶,几碟点心,一下午的时光好不潇洒。
“由于战乱和历史的原因,历史悠久的英记楼糕点沉寂了七八十年。”每每提到这些,英记楼食品公司总经理黄学功总是感到很惋惜。为了挖掘英记楼御用糕点的品种和制作工艺,从2010年开始,黄学功遍访岛城各糕点传人。到2014年年底,他陆续找到了糕点大师83岁的高秀常及其61岁的弟子姜培鸿、72岁的面点大师陈秀英。
这其中,姜培鸿的父亲姜换斗曾是建国后青岛首个糕点厂—— 生活林糕点厂的厂长,他曾经在英记楼做过学徒,传承了英记楼的糕点工艺。而姜培鸿在师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现在她被聘为英记楼食品公司的技术顾问。在上述3位大师的指导下,他们对英记楼传统中式糕点配方进行了开发,结合现代工艺以及年轻人口味进行提升、创新,历尽辛苦,终于使32种特色糕点重出江湖,形成了当今与众不同的英记楼糕点,招揽了一大批年轻顾客。
为了让普通百姓品尝到英记楼的糕点,黄学功从去年开始,陆续在中山路、敦化路、书院路以及即墨等地布点英记楼分店,把沙琪玛、鸭尾酥、大虾酥、蜜三刀……这些蕴藏着文化的中式点心以最经典的味道,最传统的手工,最尊重历史的心态重现在人们面前。
黄学功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