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地下商城多半日子不好过 欲借地铁盼"第二春"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张同顺 郝园园   2015-08-13 09:05:00

关键词: 地下空间;地下城;地铁建设;商圈

  近年来,青岛地上商业建筑不断刷新高度的同时,地下商业也没甘于寂寞。从最早的龙山,再到地景大道、中防商城,岛城对地下商业的追逐从未停止。在岛城现有的地下商业体中,虽不乏生意兴隆者,但更多的是经营惨淡、人气冷清。随着地铁的上马,今年年底地铁3号线的试运营,地下商业能否借助东风迎来发展的机遇?

  ■近年项目多是昙花一现

  提起地下商业项目,不少青岛市民最先想起的就是2009年前后香港路商圈掀起的“地下商业热潮”。在青岛,消费层次最高、最寸土寸金的商圈当属香港路商圈。2009年,香港路上金街、太古、米兰街几乎同时上马,曾造就青岛地下商业开发历史之最。

  但时至今日,金街、太古等地下商业体曾经号称的辉煌没有花开就已经凋谢,有的仅是金街购物广场门上的一把大锁,和太古百货入口处两处挡板。原定于2010年上半年开业的金街购物广场,至今没有正式开业;与金街隔香港路相望的太古百货,当年在推迟数次之后虽然开业,但也很快消失于人们的视听范围。

  和香港路开发的地下商业体一样,在台东商圈辐射下的市北地景大道于2011年6月27日开业。地景大道开业之初最初是想成为连接即墨路商圈、辽宁路商圈和儿童公园项目的一条黄金脉络,聚集西部旧城区的人气,以人气集聚带动区域商业价值提升,成为集商业设施、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的地下特色商业通道。

  这条被誉为“中国地景第一街”的大型地下商业综合体,最终和香港路的金街、太古一样,同样是败走麦城。从2012年起,地景大道生意冷清,宣传与现实不符的报道频频见诸于岛城媒体,直到最后无奈转让沉寂。

  ■地下商业体转型遇困

  相比近年来新开发的地下商业项目,岛城曾经辉煌过的传统地下商业体在转型路上走得也不顺畅。龙山地下商城是我国最早的平战结合商场,曾一度引领岛城穿戴潮流近30年,也曾经是本市著名的沿海旅游景点。但近年来,龙山地下商城的经营遇到了转型困难。

  记者在探访的时候发现,整个龙山地下商城很多店铺都没有开门,有的挂着“转让”的牌子,整个商城走下来,都见不到几个人。在这里营业20年的史女士告诉记者,最好的时候龙山地下商城有400余店铺,每家每户都是满满的人,如今剩余店铺不足百家。

  作为岛城颇具影响力的“地下商业”之一,中山商城于1997年开始营业。如今,也面临着人气减少、关闭副街的情况。一家店主告诉记者,他在商城经营了十几年了。“刚开始时候真是人满为患,我们人手都不够。”他告诉记者,近些年来,人气少了很多。

  不过,中山商城在困境中也尝试着突围转型。2011年,商城在北区专门开辟了市南区民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商户进入。但因为人气不旺,最终基地悄然消失;2012年,商城尝试打造“韩国服饰特色街”,由商城出资,带领业主到韩国进货,但商户对此反应不一;2013年,中山商城东区力求打造“美甲一条街”……

  “中山商城的突围从目前看来,作用很小。要想回到以前的繁华,非常难。”中山商城总经理曹中明坦率地表示。

  ■地下商体也不乏成功者

  不过,在诸多地下商业体前仆后继中,并不是全都飞蛾扑火,其中也不乏成功者。随着岛城发展向北推进,曾经被忽视的李村商圈冲击着岛城商业版图的格局。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李沧商圈现在已经超越台东商圈,成为青岛商业最大商圈。

  2011年9月开业的中防商街和李村商圈的崛起一样,近年来在岛城地下商业体中经营得可圈可点。在商街从事服装生意的王经理表示,他的店是2012年开设的,面积约12平方米,这3年多来,他的房租从一年4万多涨到一年5万多,但在王经理看来,他在中防开店还算是选对了。现在每年能有个五六万元的收入,在电商冲击的形势下,这让他已经非常满意了。

  在中防商街招商运营部刘经理看来,中防的成功首先得意于地脚,李村商圈的巨大消费力是商街的根基,然后就是准确的定位,地下商业在岛城最容易被接受的就是中低端消费,这与李村现有的商业体正好错位,最后就是科学的管理,中防在科学的管理下,商街对业户的经营有整体的统筹和驾驭。

  除了李村中防商城,岛城一些兼具通行和商业功能的地下通道,经营情况也比较乐观。位于香港路浮山所的丽人街、远洋广场的地下商城,都以过街通道带来的人流量取胜,生意还算差强人意。

  ■思考

  地上未饱和,地下难导入

  纵观地下商业体的起起伏伏,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相比项目本身,背后的原因更为人们所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地下商业经营的难度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地下商业体开发的难度大、投资高。绝大多数地下商业团体是人防工程,施工中有一定约束,在产权的问题上不像地上商业体的灵活度大,造成的产权纠纷的几率也高,给地下商业体的管理带来难度。业内人士认为,地下商业体出售和出租对经营有很大影响,如果只出租对开发商资本回收是一种考验,但方便对商业体的业户进行管理,而如果以出售使用权的形式,虽然能迅速收回资金,但是难以形成统一管理。

  其次是地下商业体的地脚和定位非常重要,业内人士认为,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地下商业是地上商业的补充,当地上商业还未繁荣到饱和阶段的时候,在这样的地脚去开发地下商业,无疑是死路一条。而且,就岛城的消费习惯而言,由于商业还没繁华到一定程度,地下商业如果过于高端可能会水土不服。

  此外,现在被网络冲击的实体商业不景气也是需要投资者考虑的。岛城有多大的消费力,在项目上马之前要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在网商革命的大潮中,业户投入实体店非常谨慎,地上商业都不能太乐观,地下则更会谨小慎微。

  ■前景

  地铁时代,能否“再迎春”?

  业内人士分析,地铁的开通肯定会给商业带来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多久才能显现,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应,还需要市场来检验。尽管从岛城目前来看,地下商业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是对于青岛地下商业的发展,业内人士仍看好前景。

  正如中防商街总经理赵萍所说,国内大型城市地铁的开通运营拉动地下商业的例子有很多。十几年前,广州天河城所在地、中华广场商圈所在地还是不温不火的市场,而在地铁建设的十几年中,这些地方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消费场所。而在沈阳,针对当地地铁1号线沿线的商业营业额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商圈营业额全面上涨。

  专家指出,目前,随着地铁的建设,青岛在建和规划的地下项目激发了大小商业资本的足够热情,地下空间也成为一种热门的投资形态。从根本上讲,地铁带来的是市民出行及消费习惯的改变,如何让地下项目的实际操作中实现设想中的“地下城”网络,发挥地铁的“联通”作用,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无论如何,地铁确定会给地下商业带来人流量和消费力,只是这一切的改变都需要时间。

  ■契机

  随地铁开通

  再迎开业潮

  “随着地铁3号线今年将试运营的消息,打着地铁噱头的地下项目再次扎堆青岛几大传统或新兴商圈,并且于今年以来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预计下半年或者明年开门纳客的地下商业体数量更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青岛北站东西广场及周边地下空间项目位于青岛北客站周边区域,项目主要为4个地块区域内地下空间工程,总建筑面积14620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4.5亿元。今年重点实施西广场及地下空间项目,将主要建设地下通道、商业配套等,旅客出站时可以通过地下空间,实现休闲、购物、休息等功能。

  李村原维客广场从2012年与地铁一起封闭施工,至今已3年有余,随着地铁3号线将在今年年底试运营,原维客广场这块“金三角”今年9月将掀盖头。据维客商圈广场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上一层,地下4层。

  不仅青岛北站地下项目、李村维客广场项目,还有今年一直在酝酿开业的栈桥广场。据了解,这座青岛最大的海洋主题商业中心包括六大业态,分别为海鲜餐饮、进口食品、干海鲜产品销售、主题 创客城、高端农贸市场及海外购平台。其中海鲜餐饮和干海产品销售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该商业中心定位特色的。栈桥广场将与地铁3号线实现地下无缝对接。另据了解,关门多年的地景大道日前被大连某企业正式收入囊中,正在准备重新开业事宜。本报记者 张同顺 郝园园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安玉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