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老人辛苦半生整理崂山民间故事 不知讲给谁听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姜振海   2014-08-10 08:32:00

关键词: 崂山太清宫 张崇纲 半岛网 1980年 听故事

  今年80岁的崂山民间故事记录者张崇纲。

  张崇纲主编的两本《崂山民间故事》重达八斤半。

  辛苦半辈子的事业,到后来却响应稀少,有何感想?喜欢了一生的艺术,最后却发现面临断层,作何反应?有些人可能绝望、愤懑,而岛城80岁的张崇纲老人却相信,自己所做的这些,终究会有意义。“这是最早的文学源头,终有一天人们会寻访到这里”,张崇纲这样说他辛苦半生收集整理的崂山民间故事。文学原点,有人情味,易有共鸣,也许这就是民间故事保留和传承的意义 。

  八十岁仍在编书,为了什么

  每天上午9点到11点,整理书籍目录,准备出版新书,下午休息和出门散步。这就是李沧区南庄小区80岁老人张崇纲的日常生活。

  张崇纲身体不好,大大小小10余种疾病。其中一个病症 ,正是年轻时去山区采风,从大石头上摔倒留下的。

  他要整理编辑的是崂山民间故事选集。8月9日,张崇纲老人说,从35年前开始,他就陆续整理收集这些故事,到目前为止,已正式主编出版39辑、2874篇(次)民间故事,连同各种资料本、学术文章在内,共计1200余万字。

  正在编辑整理的民间故事选集,是张崇纲自己采写的,有价值、有意义、很典型的故事 ,也算是对自己有个总结。预计选集将有7卷800多篇,现在已整理到6卷600余篇。

  此前,张崇纲在崂山区文化馆、李沧区文化馆工作多年,曾经26次带队到原崂山县一带采风,寻觅老“故事篓子”记录民间故事。1996年退休后,他没有休息,而是接着整理出版了《崂山民俗大观》、《崂山民俗故事》、《崂山对联选》等。

  2000年5月,张崇纲协助新成立的崂山区文化局总结崂山民间故事集,成功申报“民间文学之乡”。2008年崂山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挽救民间文化遗产的突出贡献者,他获奖10000元。今年6月份,张崇纲获得了市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并获得5000元的现金奖励。

  十余年深入山林,辛苦谁知

  时光回到35年前。1978年,当时的青岛部分开放,崂山太清宫等个别区域可供国外贵宾游览。张成纲接到指令,去搜集太清宫的民间故事,以便翻译后为贵宾讲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下发了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张崇纲任原崂山县(范围包括现在的城阳区)文化馆文艺组组长、原崂山县三套集成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他从原崂山县业余文学爱好者中,挑选 13名基础较好、对民间文学感兴趣的业余作者下乡采风。队员每天只有五毛钱的生活费,不到一元钱的住宿费。山村里住得分散,中午也不能回住所吃饭,队员们就到代销点买个面包、饼干,就着河水吃下去。

  一次,正走到河水边就餐 ,一个女队员忽然眼泪汪汪地问,凭啥抛下热炕头、好汤好饭不要,偏偏跑到深山老林里,喝着河水啃饼干?张崇纲捧了两口凉水咽下说,为了对得起这些创作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列祖列宗!如果不趁着这些故事篓子、民歌能手健在,等到将来人去歌息、故事消亡了,到那时就是拿座金山也换不来……

  故事采风不同于创作,一定要原模原样地记述,语言风格也不能脱离朴素、生动的乡土风格,要把原汁原味的东西留给后代。在张崇纲带队进崂山采风的过程中,曾有个队员听了个故事大概后,回来“加工创作”,添加人物和情节,后又修改了九遍,故事 、情节、人物等全部恢复了“故事篓子”的原貌,字数从 12000字缩减成原故事的3000字左右,十易其稿才过关。后来该故事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从1980年3月到1992年10月,张崇纲带领共计63人26次下乡采风,走访了原崂山县的13个公社的412个山村、渔村,采访了2000多位老人。搜集故事5500多个(部分有重复),4600余条谚语、歇后语,340余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

  为出书几成乞丐,终于圆梦

  队员们采访整理出的《崂 山民间故事》(资料本),每本大概16万字到 20 万字。当时崂山财政紧张,文化馆的经费,有时连差旅费都不能按时报销。从印刷第一本开始,张崇纲就学习了当年武训办学的精神,四处化缘,找熟悉的领导、朋友甚至陌生的企业家求援。

  由于四处“要钱”出了名,县乡镇和青岛市文化领导部门的熟人,送给他一个外号叫“高级叫花子”。张崇纲说,他出尽了洋相,吃尽了苦头,终于凑够了大部分经费,印刷出10本《崂山民间故事》(资料本),一本《崂山民间歌谣集》(资料本),一本《崂山民间谚语集》(资料本)。

  1991年崂山区准备编写《崂山民间故事大全》(出版时改为《崂山民间故事全集》),张崇纲苦干了18个月才完成任务。为了编书、校对,他经常吃着饭脑子“短路”,看人都是重影……然而,由于当年区财政紧张 ,最后给的答复是让他自凑资金。

  精装印刷2000套《崂山民间故事全集》,最终的优惠价需要12万元。按照当时的工资,张崇纲就是不吃不喝也得100 多年才能挣够。为了凑钱,他每天蹲点去求当时的崂山区企业家交款预订书籍,一年半的时间只凑够了3万多元;后来又找中韩文化站站长借了2万元的专款,凑齐了5万元的预付款。

  1995年腊月廿五,制作精良的第一批《崂山民间故事全集》出版,张崇纲又四处卖书、推销。崂山区原文化馆馆长曾感慨万分地说,为了这套8斤重的大书,差点把我们的张老师累死……

  好故事无人愿听,该怎么办

  张崇纲1935年出生于崂山张家下庄,他从小就依偎在奶奶、老奶奶的身旁,听她们讲述那些流传在山村里的老故事。

  夏天晚饭后,在坡地里忙活了一天的男男女女,扛着长板凳,来到大街两旁的青石板上乘凉,老奶奶用蒲扇打着蚊子,给他讲山神、河神的故事 ;三九寒冬出不了门,一家人围坐在炕中间,守着冒烟发火的“火盆”,听老奶奶讲《会说话的石头》、《宝葫芦的故事》……

  从神怪故事逐渐讲到英雄人物事迹、居家过日子的故事,张崇纲在听故事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这些语言朴实 、情节曲折、爱憎分明的故事,也给了他欢乐,给了他力量。

  长大后在干活的坡上,劳动之余他总是缠着会说善说的老人讲故事,晚上回家记到一个小本本上,想着将来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后来深入崂山10余年的采风过程中,又搜集了那么多故事,是不是都能讲出来呢?张崇纲说,5000多个故事中,不少都是重复的。自己年纪大了,现在能讲会背的能有四五百个吧,有些也想不起题目来了。

  收集这些崂山民间故事,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张崇纲说,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精神财富 。《山海经》不就是最初的民间故事吗?《诗经》不就是最早的民谣吗?唐宋诗人、词人不也都向民间诗歌学习过吗?总有一天人们会想起来,去寻找最原始的生态,并从中吸取营养。《天仙配》《白蛇传》也是民间故事,从中衍生出多少戏曲和电影电视剧?《秃尾巴老李》有很多曲折生动的情节,《于七的故事》也很完整,完全可以拍电视剧。

  不过,提到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数已经不听民间故事,张崇纲有些落寞地说,以前越是偏僻落后的地方,民间故事越兴盛。现在孩子们都看电影、看电视了,又有了手机,更不听故事了。

  链接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农历六月十三为啥叫“雨节”,下雹子时农户为啥往外扔斧头、菜刀?说起这些习俗,好多人可能已经不知道。农历六月十三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他这天带着风雨回来给娘上坟。7月6日下午,张崇纲老人介绍“雨节”的起源说。这个时候正是庄稼没有成熟的时候,如果带来冰雹会造成不少损失。大家扔菜刀、斧头吓唬下雹子的“使者”也是有缘由的。

  传说中,“秃尾巴老李”是即墨人,父亲姓李。农历六月十三这天降生后,把亲娘给吓死了。他爹回家一看,媳妇直挺挺倒在炕上 ,还有个怪物在吃奶,又气又怒,锅台上操起菜刀就砍。小黑龙躲闪不及被砍掉尾巴,冲开屋顶,腾云驾雾向东北方向窜去,后来成为黑龙江的江主。

  解放前山东人闯关东的很多。到黑龙江坐船,人上齐之后,船老大要问一句,“船上有没有山东人?”,无论有没有,都要有一个客人回答,“有,我就是山东的”,这才开船。因为秃尾巴老李是山东人,他要保佑家里来的老乡。

  你看,这个传说背后有乡情,也有风俗,即墨小龙山还有龙王庙,正殿里塑着一条秃尾巴黑龙,清朝时候还有巡抚来“请龙牌”求雨。这就不光是民间故事,还是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张崇纲老人这么说。

  文/图 记者 姜振海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李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