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国内最大科考码头 项目将于年底竣工验收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4-05-06 07:05:00
蛟龙号未来的母港、未来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备受关注,昨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国家深海基地最新建设进展。据悉,6月份陆域工程主体完工,10月份码头主体完工,年底完成竣工验收。码头将会建2个万吨级科考泊位,8至10个3000吨级科考泊位,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科考码头。
而蛟龙号未来动向也是关注焦点。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透露,蛟龙号将由实验向应用转型,今年将执行两大应用航次,分别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矿区、西南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矿区等海域开展实验性应用工作,为我国大洋资源调查和深海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千吨级沉箱已安装10个
“国家深海基地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亿多元,占地390亩、用海约1000亩,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所有工程年底都可竣工验收。码头建成后将会成为国内最大的科考码头。”新闻发布会上,刘峰主任的一席话勾起了在座媒体记者的强烈好奇心。国家深海基地项目现场究竟咋样了?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们便组团赶往建设现场一探究竟。
沿着滨海大道行驶30多公里,从鳌山卫街道附近右拐上通向海边的一条马路,继续行驶约7公里,便可到达国家深海基地的建设现场,一个处于柴岛和草岛“怀抱”中的地方。
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陆域施工区有七八个塔吊正在忙碌,工人们正在进行钢结构施工。而在小岛半环绕的海域里,一条引堤嵌入海中。不过引堤还未连成一线,中间还有两处空缺,露出水面的好似混凝土“水箱”的物体引起大家关注。“混凝土‘水箱’就是沉箱,引堤部分要安装15个沉箱,目前已安装了10个,另外5个月底就可装上。”指着海中还未合拢的“引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基建处副处长张长磊介绍说。
张长磊透露,目前看到的沉箱单个重达1200吨,最重的是1800吨,全部是在董家口港的预制厂制成,然后通过海上运至这里。“单个沉箱高21.5米,宽9.5米,高13米。”张长磊说,运至引堤处固定好位置,然后还会填充石块,这样会让引堤更牢固。“沉箱运输相当复杂。这里面需要高压气垫,浮船坞等工具的配合,还需要专业人员缜密的测算。”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工程分为引堤和码头两部分。其中,引堤长393米、宽17米,采用内沉箱外防波堤结构建设,而码头平台长280米、宽50米、深10米,10月码头主体结构将完成施工。“两个万吨级科考泊位加上8至10个3000吨级科考泊位,深海基地的科考泊位将是国内最大的。”张长磊话语中透出自豪。
直径50米水池用来检测设备
记者在现场看到深海基地的一张规划图,整个基地分成九个区域,即码头作业区、装备维护维修区、潜航员训练区、综合科研办公区、科研仪器海上试验场、WHF水声通信设施区、港口灯塔导航及大洋通信岸台区、学术交流科普区和生活区。
从引堤施工现场往北返程时,张长磊指着一个正在施工的圆形钢结构建筑说,这是大型试验水池,处于装备维护维修区。“试验水池直径50米,已完成底板浇筑,目前正在进行墙体施工。”据介绍,试验水池将成为深潜器和各种深海科研设施与设备、仪器等进行检测、试验的区域。
引堤所在的码头作业区是停靠、栖息蛟龙号母船、大洋科考船,并完成货物装运、物资补给的地方,而蛟龙号则在维护维修的厂房内停靠,科研仪器试验区旁边的学术交流与科普教育区位于西侧的入口处,建成后这里是对外交流、科普及培训的地方,届时市民也可以来参观、体验。
所有项目将于年底竣工验收
“5层的综合业务办公楼已建了4层,连接综合业务办公楼的裙楼已建了3层,建设进度还是相当快的。”张长磊说。陆域工程除了建办公楼、大型试验水池,还将建设深海装备维修维护车间、潜航员培训设施、远洋通信指挥设施、风雨操场等。“目前风雨操场已完成一层框架结构,专家公寓也完成一层框架结构。”
张长磊说,陆域工程将于5月底封顶,6月份陆域工程主体完工。“训练区、生活区、综合办公区在北面靠近山的位置,而草岛片区为港口灯塔导航及大洋通信岸台区、学术交流科普区,而WHF水声通信设施区和码头作业区位于柴岛区域,而南部海湾则为科研仪器海上试验场。”张长磊称,未来这将是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平台,为开展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提供全方位服务,所有项目将于年底竣工验收。
据了解,国家深海基地除了是蛟龙号未来的母港,也是我国大型深海装备业务化运行的支撑基地,是我国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和试验、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资源调查的公共平台,也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深海基地还将成为对全民开放的深海科普教育基地,使普通百姓有机会体验乘坐蛟龙号下潜的惊奇。
期待更多民营资本注入深潜领域
在谈到深潜设备未来时,刘峰主任提到,载人潜水器普细化和产业化工作已经排上日程。“蛟龙号未来还要向1.1万米的深海挑战,如果让蛟龙号执行1000米或2000米的浅海作业,那对蛟龙号来说的确大材小用,因此需要开发更多执行比较浅海域的载人潜水器。”刘峰说,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开辟新路子,联合民营企业合作开发,达到商业和科学的完美结合,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10号在这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记者采访了解到,“向阳红10”号于今年3月28日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造船办公室主任杨关铭说,这是中国首艘由民营资本与国家资金共建的远洋科考船,入列后将直接赴远海执行科考任务。“向阳红10”号由海洋二所和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合作建造,开启了海洋经济的“混合经济”新模式。该船具备开展近海、大洋和深海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质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取样和现场分析能力,是国家深海及洋区海洋科学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之一。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记者 锡复春
责任编辑:刘宇昕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