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调查显示清明超半数人烧纸祭奠 鲜花祭奠增多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4-04-03 08:43:00

关键词: 祭祀;网上祭奠;清明;那边

  殡仪馆内,不少祭奠故人的市民在忙着烧纸,烟雾弥漫。

  街头受访市民对祭祀方式的选择。

  4月2日早上8时许,记者来到青岛市殡仪馆,当天早上虽然雾气蒙蒙,但因临近清明节,还是有不少市民提前来扫墓。据统计,2日当天,殡仪馆人流量达到4万多。“今年,采用鲜花等方式祭奠亲人的群体比往年更多了,但是同时,烧纸祭奠的情况还是很多,也没法阻止。”馆内一位工作人员说。传统方式与新方式PK,市民看法如何?记者随后对市民展开了采访。

  鲜花祭奠,今年更多了

  2日上午,记者看到,市殡葬管理所门外的路上已经摆满了二十多家卖鲜花的摊位,“去年的时候我们也进了些鲜花,最后没卖完,不过今年看起来买花的人多了不少,我们卖得挺快,准备今天下午收摊后 ,再去南山花卉市场进一些拿来卖。”售卖鲜花的赵大姐告诉记者,鲜花多选用菊花,以黄色、白色为主,“一般便宜的一束小花大约5元,贵一点的10元,这两种大家最容易接受。更贵的还有几十元、上百元的,我们觉得成本太高,就没进购那样的。”

  在殡葬馆外面的空地上,专门设置了一块文明祭祀的场地,记者看到,高大的石碑旁躺满了一束束的鲜花,还有些市民正向花池中撒着零碎的花瓣,有些市民对着石碑鞠躬,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今年40多岁的王建丘,手里捧着一束花,来悼念过世的父母。王建丘告诉记者,他认为鲜花祭奠是一种最有敬意又凝重的方式。

  记者走到一旁的香炉边时,忽然听到一阵低吟,原来是一位先生正在吟诗。“我来祭奠初中的语文老师,他过世七年了,每年清明我都会来看望他,上炷香。”50岁的赵静铎告诉记者,他今天来祭奠孙老师,只采用了敬香的方式,他认为这种方式也是传统的延续,“烧纸祭奠的方式,就是给去世的人送纸钱,而我认为我的老师一生不爱财,所以相对于烧纸来说,采用敬香的方式,我认为更是对他的一种尊重,而且也更文明、环保。”

  “为了方便市民敬香祭拜,专门设了10个香炉,但是目前就用了2个,可能是因为还没到清明节,也可能是大家用敬香代替烧纸的思想意识还不够,反正现在,好多香炉还没投入使用。”一位在敬香处的工作人员介绍。

  网上祭奠盼更多认可

  4月2日下午4时许,记者登录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官方网站,发现当天网站上有市民发表了祭文表达对已故母亲的追思。同时,不到一周的时间内,网站上新挂出了3篇祭文,均是表达对离去亲人的思念。而记者查阅去年发表的祭文,页面显示为41篇,其中20篇是在清明节前后各一周内发布的,占到近半数。

  “在网络这样一个平台,大家可以不留真实姓名 ,但是又能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且不需要担心保存的问题,有了新的想法还可以随时再增加,是一个很便捷的倾诉平台。”市殡葬管理所副所长魏常彬告诉记者,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不少人会上网,而且一般家庭都能上网,所以网络祭奠不仅简便,而且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市民可登录市殡葬管理所网站,进入“网上追思”栏目,设置已故亲人的墓碑,上传亲人遗照,通过献花、敬香、提供模拟祭品等形式进行网上祭奠。

  记者了解到,有些市民远在国外,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国进行祭扫,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哀思。

  “现在大家对网上祭奠的认可度还不是非常高,相对来说,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被人接受会经历一定的时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祭奠的意识不断增强,网上祭奠肯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魏常彬说。

  不少人还是会焚烧祭奠

  2日上午,刚走进殡葬管理所,记者就闻到一股烟味,并且感觉殡仪馆周围的雾气更重一些,灰蒙蒙的,肉眼观察,能见度比周边的要低。记者在焚烧场看到,还有不少市民采用烧纸祭奠的形式,人们总觉得要按照传统习俗,给逝去的亲人烧些“钱”、“物”,这样亲人在“那边”才会生活得更好。

  “祭祀哪有不烧纸的?多少年的习俗了,怎么能说变就变呢?”不少市民手里提着一袋子纸钱,匆匆走过。2日当天,风并不大,但是记者站在焚烧场的外围上方,就一直有烟灰纸屑源源不断地飞来,刮到浅色衣服上,一碰就是一块灰点儿。短短的5分钟时间 ,头发上就沾了许多纸灰,有些粉尘颗粒很小,极易进入呼吸道,嗓子感到极度不适,不停咳嗽。

  “焚烧的习俗很难改,有些人献完花,敬完香,还是要来烧纸,要不觉得好像没完成祭拜一样。”工作人员说,“这就造成了空气污染,特别影响环境卫生。”市立医院东院的呼吸道科主任唐华平告诉记者,烧纸产生的烟灰还会对呼吸道造成伤害,引起咳嗽、吐痰等症状。

  2日上午9时30分,记者看到殡仪馆的其中一个骨灰怀念堂已经登记拿出了近1000个骨灰盒,记者了解到,2日当天,总人流量达到4万多。

  “哎呀呀那个设备都被烧坏了,急坏我了,现在找人维修呢。”2日上午,魏常彬在办公室焦急地打着电话,询问消烟除尘设备的维修状况,“之前就是怕烟尘太大,专门安装了消烟除尘设备,谁知竟然烧坏了一台。”

  “最近来的人太多了,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六点半就上班,还组织志愿者劝导大家尽量不要进行烧纸祭奠,但还是无法制止烧纸行为。”魏常彬说。

  记者在骨灰怀念堂看到,怀念堂里设有文明祭奠室,里面准备了帷幕、垫子、烛台和摆放祭品的地方,还配有哀乐,但是一上午来这里进行文明祭拜的市民寥寥无几。

  2日下午,记者来到如东路和新沂路附近,发现在个别岔路口处,地上留下了一堆堆黑乎乎的痕迹,还有一些纸灰、树枝残渣。据周边的居民介绍,临近清明,每天晚上或清早,都有人在路口烧纸。

  新理念碰上老传统,让步?

  “烧纸、哭喊都是一些不太文明的祭奠方法,肯定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今后大家应该更文明些,毕竟环境都是大家的,还是要尽量保护好。”女子导办队的队长李琳说。

  “还有些市民把骨灰盒搬来搬去,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文明的做法。”市殡葬管理所殡仪服务科科长王宏志建议市民,尽量不要来回搬动骨灰盒,而是采用敬三柱香的方式表达思念,“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底爱着已故的亲人 。”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清明节当天(4月5日),殡仪馆还会设置“天使信箱”,居民可在卡片上写下想对已故亲友说的话,投进信箱中,由志愿者帮助收集,在殡仪馆存放。

  每到清明节,到底是采用烧纸等老传统祭奠,还是采用鲜花祭奠、网上祭奠等新方式?这样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记者通过随机拦访、网上调查的方式采访发现,有不少市民反对不合理的祭奠方式,还有的市民提倡要文明祭奠,合理规范老传统,既不失老传统的风俗味,又能与时俱进,倡导环保理念。

  2日,记者来到台东三路步行街附近进行了随机拦访。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其中选择传统的烧纸、敬香方式的有16人,选择敬献鲜花的有10人,认为无所谓的有4人。在传统祭祀与现代祭祀上,老年人比较重视传统的方式,认为只有传统的烧纸和敬香才会显示对逝者的尊重。而大多数年轻人倾向于现代的方式,比如说敬献鲜花。“祭奠就是表达心意,活着的时候孝顺比死后以这种烧纸的方式来表达孝心要强很多。”市民胡女士认为。

  采访中记者发现,书信祭祀和网上祭祀这两种祭奠方式并不受到大家的亲睐。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这两种方式不太了解,暂时还不会选择这两种方式祭祀。“我不喜欢网上的方式,网上祭祀的方式太过抽象,感觉不现实,对逝去的长辈不太尊重。”市民于女士说。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祭奠逝去先人无可厚非,采用烧纸等方式是合理的,这是咱们国家的风俗嘛。”市民潘广伟对烧纸祭奠方式持赞同态度,他认为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民俗习惯,清明节通过烧纸方式来祭奠有其合理性,有传承下去的必要。潘广伟同时表示,不合理的焚烧方式应该摒弃,应该合理规范烧纸的行为。“能不能设固定的焚烧点?或者能够广泛宣传随处乱烧纸的危害,让人们有清醒的认识?”市民陈小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日,记者在网上发起了一个新理念碰上老传统的话题,引起了不少市民的讨论。“烧纸、放鞭炮来进行祭奠的老传统与鲜花、网上祭奠等新理念的PK,谁赢谁输?我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家住黄岛区的陈小龙给记者打来电话,讲述了他的意见。

  陈小龙说,他家住农村,而农村的清明风俗比较传统,一般采取烧纸钱和放鞭炮的方式。“鞭炮要白色的那种,每到清明烧纸放鞭炮的氛围就很浓厚,但是这样带来了很多隐患和危险。”陈小龙告诉记者,曾经村子里就曾出现过因清明烧纸而引发火灾的事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虽然有这种危险存在,但是烧纸和放鞭炮的形式依然盛行,我也曾经试图劝阻家人采取敬献鲜花等方式,但最后还是败下阵来。”

  “老传统怎样和新理念结合,我认为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改的。”陈小龙说,一些不合理的老传统要改正,但是不能太过激,“现在我发现,农村里也有人用上敬献鲜花的方式来配合烧纸祭奠。”

  “上香、烧纸也并不是造成现在雾霾的主要污染源,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祭奠是其次的,只要能表达自己的哀思就好。”另一位市民小黄说。

  “老人还是要求烧纸,因为父母的思想比较传统,但是我们一方面要照顾父母情感,还想推崇新理念,确实很纠结。”岛城市民刘女士说。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孙亚楠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