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时代毕业生 有人一毕业就拿高薪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3-08-04 08:26:00
不同时代的毕业季可以说千差万别,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十分向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毕业分配,不管什么学历,都能保证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等着自己,最不济也是个“国家干部”。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随着时代发展,毕业包分配已经成为历史,但不论哪个年代,都有一批人能从人堆里脱颖而出,即使包分配,也不见得人人可成才。1981年、1991年、1998年这三个时代的毕业生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记者采访了三名不同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经历无一不显示出努力的重要性,至于机遇,也都是努力后的一种结果。
于晓红: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年代:1981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
一毕业便拿45元高薪
于晓红是高考制度恢复之后的第二批高考生,1978年她考入泰山医学院学医,1981年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到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如今已经是该院的眼科主任,说起当年的高考与毕业,她感慨赶上了好时代。
“我是恢复高考第二年的学生,那个年代大学生很少,别说研究生,就是专科生也十分稀罕!”于晓红说,可以说那时候能上大学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在家人眼里几乎是鲤鱼跳龙门了。谈到当时高考的情况,于晓红有种万幸的感觉,据她介绍,当时参加高考的人很多,但是大学招生很少,差不多相当于 “万人争过独木桥”,所以在当时考上大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对大学充满了向往,所以就努力学习。”于晓红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生是全社会都羡慕、争抢的“香饽饽”。“很多单位都想要大学生,但是那时候我们是国家包分配,用人单位不一定都能招到大学生。”于晓红说,毕业分配制度强调的就是服从国家,大学生虽然无法按自己的特长、能力选择职业,但是毕业以后就可以捧上“铁饭碗”,不用为工作的事发愁。刚到医院上班,于晓红的月工资就达到了45元,而当时的工人,能拿到十几元的工资就不错了。“那时候刚参加工作,也没有工作经验,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工资已经大幅增加,和刚毕业时相比,工作的责任心、水平都有了更大提高。”而对于自己其他同学的工作情况,于晓红说,她当时的大学同学,大部分都分配在各个医院、疗养院,也有些有条件的同学去了国外,“大家发展得都很不错,有一些已经是眼科学术界的知名专家。”
当谈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于晓红认为,现在大学生数量多,大学文凭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归根结底还是毕业生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可否认,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一批,但每个时代的机遇不同,根本没法直接比较。”于晓红说。
谢广文: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
年代:1991年硕士毕业于原青岛化工学院
“跳槽”是件人生大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硕士,含金量之高绝非现在可以想象,1985年毕业于原青岛化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广文,在工作3年后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我在当时算是很特殊的,因为是工作着考研,考研后必须离职,可由于学校需要,我又被转成了‘在职研究生’,和现在的说法不一样,相当于既工作又读书,压力之大难以想象。”谢广文教授如今是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而本科刚毕业时,他的分配去向是留校当辅导员,“那个年代,学习好的才能留校,我是全级部第一名,平均分过90分。”
“我考研成功后,正巧赶上学校筹建化工设备设计研究院,需要一批人干活,我本来已经读研了,按理说好好上学就行,可学校领导找我去帮忙,而且要转成‘在职’,这在当时全国都少有。”谢教授回忆说,自己本来想拒绝的,因为担心影响学业,“组织上的要求,怎么能拒绝,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让我们学会了服从,那个年代有些事情考虑得很单纯,所以我什么条件都没提,就同意了!”谢广文说,自己的毕业季相对简单,本科毕业后分配留校,读研时又被转成“在职研究生”,硕士毕业后自然而然留在研究院工作,至于工资则大约是110元,这在当时已经不算是高薪了。
谢广文告诉记者,他的同学多数进了高校,也有一部分进了机关工作,但绝大多数都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自己虽然也有机会被分配到化工部、国防科工委工作,但学校希望他留校,最终没能去成北京。说起换工作,谢广文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跳槽”是一件比结婚还重要的人生大事,就算某个人找到了下家,但原单位如果不同意,这个调动也不可能完成,因为那个时代,工作变动必须经过原单位组织同意,接收单位意愿再强也白搭!谢广文也曾有机会“跳槽”,但经过考虑,他拒绝了一家单位递来的橄榄枝,“除了嫌麻烦外,我也实在喜欢学校的工作,现在不也挺好嘛!”谢广文说。
除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身为材料学院副院长的谢广文,在2007年还拿到了博士学位,这距离他本科毕业已经22年。
于学君:青岛丰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年代:199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买门票进招聘会求职
“我本科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学习国际贸易。之后学校被西安交通大学合并,因此毕业的时候拿到的是西安交大的毕业证。”于学君告诉记者,自1998年开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包分配,这让当时的大学生感觉很失落。
大学毕业后,于学君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做对外贸易的工作。“虽然国家不包分配,但年轻人总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于学君说,江浙一带的工业起步早,在当时就发展得较为充分,因此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再加上手里握着大学毕业证书,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难。在上海工作4年后,于学君回到青岛工作。“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青岛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连专业对口的工作都很难找到,就更别说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了。当时我找工作的标准就是“能够生存”。
“求职也是从我们那一届开始的,之前都是分配,所以到人才市场找工作,成了一件新鲜事。”于学君说,青岛当时的求职市场并不火,市场竞争很大,甚至进招聘会还要买门票,企业招聘很有气势,每个摊位前都排着长队。回青工作三四年后,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人脉,于学君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年轻人有本钱,趁年轻就是要闯一闯,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说,“我并没有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一个圈子里,而是发散出去,在做食品生意的同时也搞工程,我做的生意 ‘比较杂’。”
“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常常听到大学毕业生抱怨就业难,找不到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工作。”于学君认为,如今的问题是,大学生不应当先考虑自己要做什么,而应首先考虑自己做什么事情才能够做好。
于学君提醒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在工作几年之后,有了经验上的积累,才能够慢慢认清自己,走向适合自己的位置。因此,在步入职场的前几年,要以积累经验、得到锻炼为目的,而并不是一味地寻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责任编辑:赵晓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