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中国人寿“骗买”的银保利益链
来源:中国网 作者: 2013-02-17 08:37:00
近两个月来,有多地的消费者投诉中国人寿在银行的销售人员存在误导“骗买”行为,将储户的存款变为保险,其中更是涉及工行、农行、建行等多家国有银行。这是继2010年“代签门”之后,中国人寿再一次面临信誉危机。
在2012年12月的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上,中国人寿股份公司总经理万峰还信誓旦旦地说:“未来保险业不应在理财领域竞争,而应以产品转型为核心,踏踏实实做保险。” 当时的他也许没有预料到,仅在半个月之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一条“保险涉嫌销售误导、储户银行存款被骗买保险”的新闻引发一场退保浪潮。这场危机凸显出来的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内部长期存在的利益输送,这也正是银行网点销售误导屡禁不止的根源。
存单变保单
如果不是看到央视的报道,下岗工人谢淑芳仍会相信自己的积蓄安稳地存在银行里,而不是变成了理财保险。
2012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新华保险涉嫌销售误导,使得储户在银行存款时被骗买保险”。经过对比,谢淑芳发现自己的经历与央视所说的十分相似,但在当时,她依然心存侥幸。然而,在去银行查证之后,谢淑芳发现自己的存款已经变成了中国人寿的理财保险,“短期之内不能支取,每年还要续交保费”,这一结果让她感到崩溃。
谢淑芳回忆称,2010年11月,当她去包头市工商银行准备办理存款时,碰到一名穿银行制服、自称是大堂经理的女士向她推荐一款“理财存款”产品。“她说这个理财存款产品是中国人寿和银行联合发售的,和存款一样可以取,而且利息高,每年存1万元,连续5年,第6年就可以有6万多元。”谢淑芳以为她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她的话信以为真。
直到现在,在连续存了两年的钱之后,谢淑芳才发现当时这位大堂经理实际上是中国人寿在工行的驻点销售人员,而她的所谓“理财存款”则是中国人寿鸿盈双全分红类保险。这并不是个案,近几个月来,针对中国人寿在银行网点的业务员存在误导销售的投诉多达数十起,遍布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多地,涉及多家国有银行。
银保利益链
2009年10月,保监会出台规定,要求保险公司人员在销售产品时必须向投保人出示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投保提示书,不得隐瞒和欺骗投保人。
2010年11月,银监会也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对于违反规定的保险机构,保监会的惩罚力度也在加大。
尽管如此,保险业务员在银行网点进行销售误导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2012年前三个季度,保监会和各保监局收到投诉2090个,占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的83.97%,主要表现为故意隐瞒免责事项以及将存单变保单等。
而记者对广州市多家银行进行暗访发现,基本上所有银行均有身着银行制服,但并没有挂工作牌的保险业务员在销售保险理财产品,而银行真正的工作人员对此也并无制止。
“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是银行与保险本来就存在利益关联”。曾经从事保险推销的陈晓透露,按照业内一般行情,保险业务员卖出一份保险可以得到第一年保费30%的提成,其主管上司也可以得到部分提成,这导致了业务员往往为业绩而违规,而其上司也对此持鼓励态度。
而银行之所以对保险误导销售并不排斥,也是因为银行处在保险利益的链条之中。据一位从事银行保险的知情人士向记者爆料:“按照行情,保险公司每卖一张保单要给银行保费7%左右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卖保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销售过程中存在利益交换,那么银行保险很可能就变味了”。陈晓表示。
维权面临举证难
作为总资产接近2万亿元的世界级保险集团,中国人寿旗下的约70万名基层业务员一直是其骄傲的一部分。而现在,这个庞大的业务员群体却成为中国人寿急需解决的难题。
业务员从业门槛低,使得中国人寿很难对基层业务员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管。让维权者气愤的是,中国人寿对待投诉的消极态度。维权者多次打中国人寿95519电话进行投诉,但是中国人寿却以“正在调查”为由进行拖延。
谢淑芳多次找到当地的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以遭到销售误导为由申请全额退保,但却遭到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相互推诿。
无奈之下,谢淑芳准备诉诸法律。谢淑芳发现,这份保单虽然有自己的签名,却存在诸多不合规范的地方。“保单的风险语录是业务员代写的,我根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买了保险”。谢淑芳认为,这明显违反了保监会对于保险销售时应该对投保人明确风险、说明内容的规定,属于违法合同。
但有专业人士并不看好针对保险销售误导的维权,“维权难度很大,主要是举证难,误导销售行为往往出现在保险销售的初期,要证明保险业务员在推销时出现销售误导,要提供录音或者录像资料,而这对于保险购买者来说十分困难”。
而无法举证确实是谢淑芳面对的最大难题。“当时的那位保险业务员已经不知去向,而且我也不可能在她向我推销时录音、录像,根本无法提供证据”。谢淑芳对记者表达着无奈。■覃硕
在2012年12月的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上,中国人寿股份公司总经理万峰还信誓旦旦地说:“未来保险业不应在理财领域竞争,而应以产品转型为核心,踏踏实实做保险。” 当时的他也许没有预料到,仅在半个月之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一条“保险涉嫌销售误导、储户银行存款被骗买保险”的新闻引发一场退保浪潮。这场危机凸显出来的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内部长期存在的利益输送,这也正是银行网点销售误导屡禁不止的根源。
存单变保单
如果不是看到央视的报道,下岗工人谢淑芳仍会相信自己的积蓄安稳地存在银行里,而不是变成了理财保险。
2012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新华保险涉嫌销售误导,使得储户在银行存款时被骗买保险”。经过对比,谢淑芳发现自己的经历与央视所说的十分相似,但在当时,她依然心存侥幸。然而,在去银行查证之后,谢淑芳发现自己的存款已经变成了中国人寿的理财保险,“短期之内不能支取,每年还要续交保费”,这一结果让她感到崩溃。
谢淑芳回忆称,2010年11月,当她去包头市工商银行准备办理存款时,碰到一名穿银行制服、自称是大堂经理的女士向她推荐一款“理财存款”产品。“她说这个理财存款产品是中国人寿和银行联合发售的,和存款一样可以取,而且利息高,每年存1万元,连续5年,第6年就可以有6万多元。”谢淑芳以为她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她的话信以为真。
直到现在,在连续存了两年的钱之后,谢淑芳才发现当时这位大堂经理实际上是中国人寿在工行的驻点销售人员,而她的所谓“理财存款”则是中国人寿鸿盈双全分红类保险。这并不是个案,近几个月来,针对中国人寿在银行网点的业务员存在误导销售的投诉多达数十起,遍布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多地,涉及多家国有银行。
银保利益链
2009年10月,保监会出台规定,要求保险公司人员在销售产品时必须向投保人出示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投保提示书,不得隐瞒和欺骗投保人。
2010年11月,银监会也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对于违反规定的保险机构,保监会的惩罚力度也在加大。
尽管如此,保险业务员在银行网点进行销售误导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2012年前三个季度,保监会和各保监局收到投诉2090个,占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的83.97%,主要表现为故意隐瞒免责事项以及将存单变保单等。
而记者对广州市多家银行进行暗访发现,基本上所有银行均有身着银行制服,但并没有挂工作牌的保险业务员在销售保险理财产品,而银行真正的工作人员对此也并无制止。
“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是银行与保险本来就存在利益关联”。曾经从事保险推销的陈晓透露,按照业内一般行情,保险业务员卖出一份保险可以得到第一年保费30%的提成,其主管上司也可以得到部分提成,这导致了业务员往往为业绩而违规,而其上司也对此持鼓励态度。
而银行之所以对保险误导销售并不排斥,也是因为银行处在保险利益的链条之中。据一位从事银行保险的知情人士向记者爆料:“按照行情,保险公司每卖一张保单要给银行保费7%左右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卖保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销售过程中存在利益交换,那么银行保险很可能就变味了”。陈晓表示。
维权面临举证难
作为总资产接近2万亿元的世界级保险集团,中国人寿旗下的约70万名基层业务员一直是其骄傲的一部分。而现在,这个庞大的业务员群体却成为中国人寿急需解决的难题。
业务员从业门槛低,使得中国人寿很难对基层业务员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管。让维权者气愤的是,中国人寿对待投诉的消极态度。维权者多次打中国人寿95519电话进行投诉,但是中国人寿却以“正在调查”为由进行拖延。
谢淑芳多次找到当地的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以遭到销售误导为由申请全额退保,但却遭到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相互推诿。
无奈之下,谢淑芳准备诉诸法律。谢淑芳发现,这份保单虽然有自己的签名,却存在诸多不合规范的地方。“保单的风险语录是业务员代写的,我根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买了保险”。谢淑芳认为,这明显违反了保监会对于保险销售时应该对投保人明确风险、说明内容的规定,属于违法合同。
但有专业人士并不看好针对保险销售误导的维权,“维权难度很大,主要是举证难,误导销售行为往往出现在保险销售的初期,要证明保险业务员在推销时出现销售误导,要提供录音或者录像资料,而这对于保险购买者来说十分困难”。
而无法举证确实是谢淑芳面对的最大难题。“当时的那位保险业务员已经不知去向,而且我也不可能在她向我推销时录音、录像,根本无法提供证据”。谢淑芳对记者表达着无奈。■覃硕
吴立州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