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秀洁
责任编辑:李佳宁
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
大道崂山,华彩启岁。
新年伊始,由山东广播电视台、青岛市崂山区委、区政府、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出品的五集电视纪录片《大道崂山》,一经播出备受好评,它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制作和深远的意蕴,全方位、多层次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关于崂山自然与人文的精彩画卷。
崂山,犹如镶嵌在山东半岛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大陆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这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的山脉,更是一个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见证着历史变迁的精神家园。
沧海变化、日月轮转,一窥数千载岁月积累的文化瑰宝,见证亿万年沧海变迁留下的“鬼斧之作”。如今,当游人们徜徉在这方山水之间,每一次回眸、每一次远眺,都是与崂山文化的一次次不期而遇。
一方圣土滋养璀璨文明
风从海上来,拂过崂山的峰峦叠嶂,带着海洋的宽广与深邃,也为这座名山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神秘。
自古以来,崂山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名人墨客纷至沓来,为其披上了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这里流传着神秘莫测的传说;诗人的足迹遍布山间;朝臣、文人、商贾,在崂山脚下上岸、离岸……当我们与千年时光对望看到:
秦统六国后的始皇帝三次东巡,亲临琅琊;徐福东渡,海上求仙,汉武帝也曾来此,渴望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寻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国历史上首位西天取经归来的高僧法显,十余年跋涉4万余里,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山高海阔,九死一生,也终于在崂山上岸……
大唐天宝二年,名叫孙昙的道士登上崂山东麓,奉朝廷之命采仙药,如今,故事仍清晰印记在棋盘石上过千年,其中一块竟然刻上了精确的日期;成吉思汗命邱处机掌管天下道教的金虎符敕旨仍镶嵌在三皇殿的石墙,他描写称赞崂山的四十余首诗词至今在仰口白龙洞、上清宫、太清宫的巨石上清晰可辨……
32岁,行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蒲松龄来到崂山寻求慰藉,遇见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他提笔写下《劳山观海市歌》;太清宫的耐冬花也在他笔下得以永生,在《聊斋志异》中,幻化成一位孤傲清高的花神绛雪;诗仙李白在崂山写下“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的不朽诗篇,当时的大唐,崂山已成为自由飞扬、摆脱世俗和名利束缚的象征……
八仙墩上八仙去,张三丰在此羽化成仙的传说,被世人代代流传;白云洞、明霞洞、觅天洞……自然之力造就了崂山上下数不清的天然石洞,它们在千百年的时光里,接纳了无数高人隐士在这里修行……
我们看到,这里的一石一木皆故事,一步一阶尽显文化精髓。崂山之美,不仅仅在于自然,更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千年岁月孕育宗教圣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崂山道士》动画片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崂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大道崂山里所呈现的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可以说,步入崂山,便踏入一场自我与天地和谐共处的问道之旅。
太清宫,作为崂山最著名的道家文化宫观之一,见证了道家文化在崂山的深厚底蕴。宫中的古树名木、古老石刻,以及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而经过历代道人的精心选址,如今,数量众多的宫观、石刻、园林安详地栖息于自然景观中,加之山、海、岛、日月、云雾等地势及天气现象的烘托,最终,给人以置身仙境之感。
在崂山的幽静之中,传承一千多年的道乐丝竹悠扬,于尘世喧嚣中独守一份空灵。崂山道教音乐是崂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音乐爱好者前来探寻。
如今,崂山道乐历经数千年的积淀、锤炼,形成非常独特的道教音乐体系,在全国道教界具有重大影响。
在崂山的云雾缭绕中,求索之人不绝如缕。崂山道士,不仅是修行者,更安抚着问道之人,吸收古老智慧,打开“众妙之门”。
除了道家文化,崂山还承载着佛教、儒教等多种宗教文化,是我国罕有的儒释道三教共生的文化名山,形成传统文化多元互补的特性。
山中古刹林立,香火鼎盛,每一座庙宇、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信徒们的虔诚与祈愿,诉说着宗教的辉煌与智慧,这些宗教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崂山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绝美胜地传承民俗瑰宝
崂山,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更是民俗风情传承的沃土。其壮丽的山海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在这里,古老的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展现着崂山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海岸山地茶,崂山茶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两万亩。在周至元所著的《崂山志》中就有记载:“茶树深山时有之,味淡而清。”作为中国最北方的绿茶,崂山茶生长周期长、品质优良、叶肥味厚,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北茶之尊”的美誉。
“崂山茶艺礼俗”是崂山地区茶农庆祝茶叶开采、丰收、感恩自然的民俗礼仪形式,以崂山道教茶艺为载体,以茶艺礼俗表演为表现形式,传承并吸纳了崂山道教文化、崂山民俗文化和宫廷茶道文化。这种习俗在崂山乃至青岛地区延续了700多年,2024年,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文化之外,崂山的渔文化同样璀璨,这里世世代代的渔民们凭借着对大海的敬畏与热爱,以海为生,靠海吃海,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渔家习俗。
“鲅鱼跳,丈人笑”,春天给岳父岳母送鲅鱼是青岛地区传承了上百年的习俗。鲅鱼因此拥有了文化的“基因”,成为“孝”道的载体和弘扬媒介,作为孝亲敬老最高礼仪的使者,崂山的渔文化融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如今,持续打造了近20年的沙子口鲅鱼节,在这里链接百业,拉动经济发展。
据统计,崂山脚下的渔家风情与民俗文化,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崂山的民俗文化,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有的更是跨越重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作为崂山民俗文化的瑰宝,更是以其独特的武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一位江湖中人来到了崂山华严。有人叫他于七,也有人叫他王朗。在绵延的群山中,这位武师从对螳螂的细微观察中参悟到了拳法的精妙。此后,历经数百年薪火相传,螳螂拳有了生生不息的发展。
如今,青岛市螳螂拳第九代传人陈乐平,让这门东方拳法漂洋过海来到欧洲,其拳法刚柔并济、灵活多变,深受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在海外,许多武术馆校都开设了螳螂拳课程,吸引了众多外国学员前来学习,他们不仅被螳螂拳的精湛技艺所吸引,更被其背后蕴含的崂山民俗文化所深深打动……
同时,崂山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崂山民间故事、贝壳雕刻技艺、黄山口小豆腐制作技艺、锔瓷手艺、崂山甜晒海鲜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都体现了崂山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崂山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非遗展览、表演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非遗的魅力。2025年,迎来首个“非遗春节”,崂山也为游客和市民带来了别样的文化盛宴……
崂山的文化当然远不止于此,它既是历史长河的慷慨馈赠,也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歌颂,它们深深融入崂山的每一寸土地,幻化成了一种内在的隽永。这种文化伟力如同潺潺溪流,润入一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以其深邃的智慧之光,引领着一座城跨越一个又一个的时间洪流……
初审编辑:王秀洁
责任编辑:李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