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成林
《孟子》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为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坚守原则和底线。时至今日,“有所为有所不为”仍然是君子处世的重要品质和基本准则之一,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用权为民,必须把握“为”的方向,谋定而后动,磨炼敢为善为的担当和魄力,涵养有所不为的耐性和定力,做到知进知止知退,方能守住立身之本,干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
在其位当谋其政,谋其政必尽其责,作为人民的公仆,要切实增强担当履责的动力和善作善成的能力。行胜于言,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对于身在基层的年轻干部,面对千头万绪的复杂工作,与其夸夸其谈,不如实干争先,以本职工作为抓手,一个接着一个“线头”捋,将初心使命融入服务群众、破解难题的具体实践,增强把握形势任务主要矛盾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坚决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在攻坚克难中展示敢为善为的新境界。
“为”乃必须,“不为”是选择,其蕴含着谨身慎行、稳中求变的处事智慧。检身慎行要求党员干部“知敬畏”,“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党员干部要做到对党敬畏、对法纪敬畏、对人民敬畏,筑牢信仰之基,划清权力底线和纪律红线,以人民满意为行权的标尺,不“出格”、不逾矩,做到办事公道、心怀坦荡、光明磊落。稳中求变则要求干部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定力和眼界,深刻把握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保持“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耐性和韧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有所不为”成就“大有所为”。
立志千秋,征途如虹。在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期,每名干部“为”与“不为”的衡量标准都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经历着检验和校正,究其根本,只有把握历史和人民的迫切需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该“有所为”时敢为善为,在该“有所不为”时保持战略定力,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