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新工伤保障制度 绘就民生保障新画卷

2025-01-30 11:42:1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记者  潘文强 青岛报道

  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征程中,青岛市以创新为笔,以民生为墨,绘就出一幅温暖而坚实的保障画卷。近日,记者从青岛金融监管局获悉,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已有1823家企业参保,超18万名职工从中受益。这一创新性制度融合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为打造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贡献了“青岛经验”。

  创新模式,解决企业与职工痛点

  传统工伤保险制度存在覆盖面不足、中小微企业负担重等问题。青岛市创新性地推出“基本工伤补充保险+职业伤害保险”模式,精准解决了这些痛点。

  基本工伤补充保险针对中小微企业“赔不起”难题,企业每月仅需20元/人即可投保,保险赔付企业承担工伤待遇的80%。青岛一家制造业企业为职工投保了补充工伤保险,职工徐先生在操作设备时不慎受伤,经劳动能力等级鉴定为工伤十级。除工伤保险基金为其支付的费用外,企业还应赔付6.7万元的停工留薪期护理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在工伤决定书下达之后,补充工伤保险迅速理赔了5.1万元,最终公司只需赔付1.6万元,极大地减轻了该企业的负担。

  职业伤害保险则为新就业群体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它将长期被忽视的新业态从业者纳入保障范围,在同等缴费水平下,其保障水平明显优于雇主责任险、团体意外险等其他商业保险,并且巧妙地避免了因劳动关系界定不清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企业根据《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分类表》分六档确定缴费标准,每人每月 20 元至 200 元不等,就能为员工换取工伤职业伤害医疗赔偿金、一次性伤残赔偿金、一次性身故赔偿金等工伤赔付,切实化解了企业的用工风险,让新就业群体也能安心工作。

  伤养服务,提升工伤失能者生活质量

  对于工伤失能者“过不好”的现状,青岛创新性地推出伤养服务,为工伤失能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康复和养老照料看护服务。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商保公司、伤养人员合理分担,补充工伤保险给予居家或住院伤养服务补助,大大缓解了工伤失能人员的经济压力。52岁的工伤失能人员董师傅曾因每月高额的康复费用而只能在家休养,自从伤养服务政策实施后,他经公司联系得到了康复机构的专业照料,每月1000余元的自费费用就包含了所有开支,生活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工伤失能者、伤养机构、商保公司等“多方受益”的伤养服务共同体。

  科技赋能,实现业务高效办理

  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青岛通过科技手段打通保险公司与人社部门的数据链接,实现了与基本工伤保险的 “同步核定、同步参保、同步理赔”。用人单位可通过青岛人社统一公共服务平台线上办理全业务流程,极大提升了办理效率和便捷性。

  自2023年1月试行以来,新型工伤保障制度成果丰硕,荣获青岛市政府金融创新奖,入选“2024央视财经金融强国年度盛典” 案例,并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发布成果。这一系列荣誉不仅是对青岛创新实践的肯定,也为全国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未来,青岛市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工伤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为更多企业和职工筑牢民生保障防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勇